一场共建如何“点豆成金”
武义柳城与永康江南街道携手打造宣平豆腐的品牌
记者 巩长青
小小的黄豆,磨浆、点卤,变成各种豆制品。如今宣平豆腐搭乘金华“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的东风,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和永康市江南街道共同助力下,可谓“点豆成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
国庆假期前,浙江宣森食品有限公司迎来首批游客,他们是柳城畲族镇的学生,这意味着以豆腐为主题的研学游拉开序幕。从原来的豆制品厂到现在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文旅型食品加工企业,“宣森”用了3年时间。
“2021年12月完成土地流转后,我们便开始加紧施工,现在可以日产万斤豆制品。”柳城人张建平说,正是基于宣平豆腐承载的这份乡愁,他和曾琳、雷郑红三人一拍即合,将“豆腐工厂”开回家门口。
“接到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的邀请后,我们三个合伙人‘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头便挥之不去。经多轮可行性论证,最终决定共同出资建设厂房、投入设备,将从小吃到大的宣平豆腐量产,并注册宣森商标,打响宣平豆腐的美誉度,同时利用超市之乡的强大网络,让宣平豆腐走出八婺大地,走得更远。”2022年岁末,“宣森”开始生产宣平豆腐。
在张建平看来,打响宣平豆腐区域品牌,要走的路还很长。宣平豆腐的特色是传统制作工艺,但采用工业化设备,只有量产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时,“百镇共建强基”带来契机。
2022年5月,金华市开展“百镇共建强基”行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与永康市江南街道结对共建。
“柳城畲族镇和江南街道就像娘家人一样,我想去哪个部门对接业务,工作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帮忙对接。”雷郑红说,在三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1月,柳城畲族镇与江南街道共同打造的“点豆成金”共富产业项目门店,在永康市江南街道溪心菜场正式开业,形成“柳城—江南”豆制品专项供应链。如今,这条供应链不断拉长,“宣森豆腐”送入永康各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食堂,即便销售淡季,每天供应到永康的豆制品依然达到1250公斤,实现宣平豆腐走出去的“第一步”。
一条共富路 两地共建情
从此,“江”里流出涓涓细流,“柳”上抽出簇簇枝丫。
“宣森豆腐”在发展之初离不开“百镇共建强基”的政策支持,后续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的持续帮扶。
今年8月中旬,浙江宣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一面印有“授人以渔 扩路搭桥 百镇共建 江柳同行”的锦旗送到永康市江南街道。
在雷郑红看来,如果没有“百镇共建强基”这个平台,“宣森豆腐”的发展不会如此顺利,如果说回乡投资仅仅是为了当初填满内心的乡愁,那么后续的发展才是柳城人愿意看到的场景。
“目前,我们是浙中地区最大的豆制品企业,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树立‘宣森豆腐’品牌。”雷郑红说,在“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的强力助推下,“宣森”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以企业的豆制品产业园为研学基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以研学体验者的口碑宣传宣平豆腐品牌形象,并串联起前湾村红色教育基地,整合宣传柳城畲族镇的文旅资源,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计划在全塘口村流转到190亩土地上种植油菜,收割后既能肥沃土地又能榨油,为制作油泡提供原材料,延长豆腐产业链,可谓一举三得。未来5年,“宣森豆腐”的专项供应链预计每年消耗原材料大豆约3600吨,将有效带动柳城及周边山区乡镇村民开发大豆种植基地的积极性,每年可增收300万元以上。
柳城畲族镇党委委员周恩迎表示,自“百镇共建强基”行动开展以来,两地紧抓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情况、需求痛点,在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共建、医疗服务共享、教育共建共融上精准发力,深化合作交流,发挥出资源融合“1+1>2”的效果。截至目前,已达成8个大项30个小项的共建协议,举办各类活动50余场,将双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