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做过漆匠、包工头、车间主管 如今是人人称赞的男保姆

杨叔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记者 金璐 文/摄

杨叔是市第二医院老年护理院一名男保姆。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科室里的人纷纷过来说几句。科主任俞波说:“杨叔勤勉细心。”护士长周永乐说:“有杨叔在,医护人员特别放心。”保姆公司管理人员邹丽说:“杨叔是我见过最好的男保姆,眼里有活,心中有爱!”

记者见到杨叔,第一印象是干净,薄荷绿色的制服平平整整穿在身上,一点污渍都没有。杨叔管的病房里,三张病床被褥干干净净,躺在床上的三位老人脸上身上都清清爽爽。护士长说:“你闻闻,是不是一点异味都没有?”果真如此!选择在这一天采访杨叔是记者临时起意,杨叔管的病房日常就是这个洁净程度。

当男保姆前,他是车间主管

杨叔名叫杨秀志,今年62岁,当保姆刚满两年。

“为什么当保姆?因为儿子在重庆贷款买房,我想帮他把房贷还完。”杨叔说。两年前,杨叔从金华一家电动工具厂车间主管岗位退休,想找个事再干几年,但这个年岁的人工作不好找。妻子在入驻市第二医院的安托家政服务公司当了多年保姆,建议他试试当男保姆,收入不错,对体力要求也不高,只是工作时间长,还得心细不怕脏。

杨叔当保姆,在市老年护理院创造了几个奇迹:入院时身上长褥疮的老人经杨叔护理两个月,褥疮全好了;入院时不停咳嗽咳痰的老人,到了杨叔手上几个月,不吐痰也不怎么咳嗽了;入院时瘦得形销骨立的病人,经杨叔护理双颊渐渐有肉,连肚腩都微微鼓起;入院时卧床不起的病人,一年后居然能自己坐轮椅到室外玩去!

人人都夸杨叔管病人管得好,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需要付出多少辛劳。杨叔每天的起床时间是凌晨4时,把折叠床收好后,先到水房打一大盆热水,给自己照护的老人细细擦身,用镊子夹着湿巾帮老人把口腔清洁一遍。这活要干两个多小时,直到6时许杨叔去食堂打早饭吃,医生查房后再给老人吃药、鼻饲,一直干到晚上10时睡觉。

如果老人健康状况较好,杨叔晚上能睡个安稳觉;要是老人感冒、腹泻,杨叔就得从早忙到晚。他受不了老人身上脏,不管有多困,都会第一时间给老人擦身、换衣服被褥。

“只有全身从头到脚全都干干净净,才不会生疮。”杨叔说。擦的时候,重点是容易藏污纳垢的皮肤褶皱处,比如脖子、腋下、胳膊肘内侧、下身……

做啥都要认认真真、动脑子

杨叔当保姆,有自己的成就感。

中秋节,有个杨叔以前的病人家属专程送来水果和礼品,感谢他之前把她爸照顾得那么好。

杨叔记得,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时,着实吓了一跳。老人身上皮肤被真菌侵染,厚得像苔藓。医生开了抗真菌的药,杨叔就每天早晚两次给老人抹,抹时不放过每一寸皮肤。过了一段时间,老人身上的“苔藓”全掉了,露出光洁的皮肤,人也胖了起来。后来,老人去世。老人的女婿是医学专家,特地找到杨叔给他包了个大红包,说:“我爸的病情我知道,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衰竭了,没办法。你已经管得非常好,谢谢你!”

新换到杨叔所管病房的老人家属说:“我爸卧床后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已离世老人的家属逢年过节还会通过微信给杨叔发祝福;有老人转院治疗,家属宁愿每天付钱让床位空着,也要保留杨叔作为老人的保姆……杨叔觉得开心,自己的付出别人看到了。

今年,杨叔当上了小组长,管同病区的十几个保姆。杨叔对这份职责看得很重,每次有新保姆入职,他会手把手教对方怎么护理老人;平时有空也会去相邻几间病房转转,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随时指出;如果有保姆外出,他会提前安排,把几个人时间岔开,自己也会多去巡视,确保照护的老人安全。

护士长周永乐说,杨叔不愧是当过车间主管的人,平时做事很有条理,什么都会事先安排好,当小组长后也管得井井有条。她还说,杨叔工作不但认真,还很会动脑筋,总是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比如他嘱咐老人家属,买湿巾时要买纯水的,给老人清洁时不会刺激皮肤;老人的脚趾甲往往很厚、难剪,杨叔就上网买来专用的修脚剪刀;有老人卧床十几年肌肉僵硬,手脚都蜷缩着,杨叔就用棉布绳编成鞋,套在老人脚上,再用绳子把老人手脚吊在床角慢慢拉开,一天天过去,老人手脚就能伸展开了……

每次有事想不通,我只想15分钟

杨叔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一个村子,是家里的老大。18岁高中毕业,他出门学油漆手艺,靠自己攒下的钱娶妻生子。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家里日子渐渐好过起来的时候,妻子生了一场大病。杨叔把孩子一个送到爷爷奶奶家,一个送到外公外婆家,借了3000元钱和3000公斤稻谷给妻子治病。妻子出院后,他把孩子接回来,拜托亲戚有重活帮下忙,自己出门了。

杨叔到云南昆明当起了包工头,带着一帮人苦干。其间,妻子觉得拖累他,提出离婚。他回答:“你把病治好,我们马上去领离婚证。你嫁给我时是好好的,要离婚也得让你变回好好的。”过了8年,工程结束,杨叔回了家。他算了算账:总共赚了100多万元,给妻子治病花了75万元,现在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妻子,手头还剩下10万元,值了!

杨叔本打算就此留在老家,但转念想想,自己才37岁,不能坐吃山空。堂兄弟在金华打工,邀他同来。杨叔辗转在几家工厂打过工,把妻儿也接到金华。40多岁的杨叔看到一家电动工具厂招人,前去应聘,被保安拦住了,嫌他年纪太大。杨叔对保安说:“做人做事不能看表面,我就算60岁,身体允许还能认真做好事情,就是你们的好员工;就算我现在20岁,做事没有责任心,对你们也只是个垃圾。”保安笑了,把杨叔放进去。老板看完杨叔的简历,说:“你很优秀,我们有个岗位正好需要你这样的人。”

老板说的岗位是给退回来的残次品做检修,对技术要求特别高。质检师傅看到杨叔,也嫌弃他年纪大,说自己以前的徒弟都是大学生。杨叔说:“我肯定能干好,听说你以前的徒弟都是半年出师,你给我3个月。”

杨叔眼里盯着质检师傅,手里拿着笔记本,师傅做什么他都记下来,师傅走开时他就赶紧上手重新测一遍。过了3个月,师傅突发哮喘需要请假,老板急了:“你走了岗位怎么办?谁能替得了你!”师傅答:“杨师傅能!”此后,杨叔就成了厂里的质检师傅,后来又被提拔为车间主管,一干就是16年,直至退休。

杨叔就像《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的那位二舅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乐天知命。他记得自己1981年在贵阳当漆匠时,遇到过一位精神科主任医师,医师对他说:“年轻人,你知道精神病怎么得的?你想做一件事,但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你绞尽脑汁,如果15分钟还不停下来,精神就开始错乱。”所以,这些年来,杨叔无论遇到再重要、再犯难的事,他都只给自己15分钟,考虑不好就先放一边。

杨叔说,再过两年把贷款还完,他就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