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漏水把我们家淹了!”接到怒气冲冲的投诉后——
永康这几位年轻社工的做法很赞
本报消息(记者 舒珊珊)近日,永康市西城街道四方社区社工杨婷洁和陈博慧、胡佳俊、徐红秀吃完午饭,正在办公室休息时,一居民推门而入。“楼上漏水把我们家淹了!衣服、被子湿透了,电器也全坏了,上楼敲半天门没人应。”蒋女士怒气冲冲地说。
“您别着急,慢慢说怎么回事。”几位年轻社工立马起身接待,通过简单交流,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原来,被淹的是蒋女士父亲的家,在四方社区永拖路附近,住在一楼。她父亲几个月前因骨伤住院,最近病情慢慢好转。当天上午,蒋女士将父亲接回家休养,没想到一开门就看到“水漫金山”,顿时傻了眼。因楼上敲门无人答应,她询问了街坊邻里也找不到事主,只能赶到社区投诉和求助。
掌握基本信息后,大家决定陪蒋女士回家看看,发现墙体发黄脱皮,柜子发霉,电闸断电,应该是淹了有一段时间。蒋女士及其父亲正在气头上,要求修复漏水、赔偿生活用品。“如果我回家后看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也会又气又恼。请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找到楼上住户,解决问题。”杨婷洁和同事们立即分工,她负责继续安抚蒋女士及其父亲的情绪,耐心询问家庭情况,帮助解决临时住所问题,其他人则分头去查找二楼住户的信息。
通过走访,邻里街坊纷纷反映楼上长期无人居住。回到社区,找出存档的两个联系电话,一个是空号,另一个始终无人接听,求助社区民警查询也未果。最后,社区老干部胡学君想到一个办法:四方社区的老居民大多是四方集团的员工,何不尝试联系四方集团,让他们帮忙找找看。
他们通过四方集团提供的电话号码,很快找到了楼上住户。“我们会赔偿的。”屋主应先生连声致歉,他说人在杭州,一周前因水管老旧漏水,曾回永康修复,当时就想下楼查看有没有造成损失,不巧蒋女士父亲不在家,并表示第二天一早就赶回来处理。
联系上应先生后,社区马上将他的态度和答复告知蒋女士及其父亲,让他们安心。第二天9时许,楼上楼下两位邻居心平气和地来到办公室,在社区干部协调下,签下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蒋女士父亲因为腿脚伤痛,住子女家的高层不便,社区于是帮他联系四方集团的一楼宿舍暂住。等房子装修好,他就能回家了。对于四方社区工作人员,尤其是几位年轻社工的真诚和热心,蒋女士直言很满意,也很感激。
据了解,四方社区是一个老社区,上下楼漏水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产生的矛盾纠纷并不少。“这次较为严重和复杂,但只花了一天就圆满解决,除邻里双方通情达理外,几位年轻社工第一时间的反应起到了关键作用。”四方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盛说,涉事居民并不在当时这几位社工的网格内,但他们获知消息时没有丝毫推脱,而是立刻赶到现场开展工作,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解难,这种积极主动、将心比心的做法,能有效安抚居民情绪,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后续开展调解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小社区,大文章。社区的事看似琐碎细小,却事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做好“社区小治”,才能保障“社会大治”。在日常工作中,李盛时常告诫年轻社工勿以事小而不为,要从小事做起,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针对此次调解,社区将组织召开讨论会,总结提炼做好基层治理的相关经验做法。
这几位年轻社工参加工作只有一到两年,也在这次调解中学到不少。“老社工到现场后,指导居民拍照留存证据,与居民交流时的方式方法,我们都边听边记边领会,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杨婷洁说,这次经历让她对未来做好群众工作更有信心,他们会以老社工为榜样,办好居民“心头事”,当好群众“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