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需求清单”精准对接“资源清单”

义乌工会巧做“红娘”赋能助企

本报消息(义乌融媒体中心 龚盈盈)棘手问题无法处理、生产效率上不去、“卡脖子”问题难以攻克,这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牵线搭桥、精准施策、“私人定制”,这是义乌市总工会的解决方案。

义乌市总工会大力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组建义乌市劳模工匠助企服务队,吸纳该市机械制造、纺织、印刷、教育等重点产业、行业劳模工匠100多人,长期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攻关、技术帮扶、技术培训等服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收获了不少成功案例与科技创新成果。

解难化忧 “老大难”不再难

“水洗标终于不开裂了!”义乌市某服饰公司采用移印无痕工艺的服装标识后,不仅使水洗标更牢固,也节省了成本。

此前,该公司负责人叶先生一直为水洗标的问题发愁:“经常有客户反馈,衣服经两三个月的穿着水洗后,水洗标识会出现翘皮、开裂、脱色现象,我们一直希望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义乌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在了解到叶先生的需求后,第一时间安排了对口的服务队队员浙江杰出工匠陈家淼,带团队去该公司对接。

经过一番勘察,“能否参考圆珠笔、打火机等产品表面上的印字工艺?圆珠笔等产品上的印字之所以难以脱落,是因为采用了特殊的移印无痕工艺。这一工艺能不能也用在服装上?”陈家淼及其团队提出了这样的设想。

带着这个设想,陈家淼对印刷机器进行改造,并自主开发出自动清洁胶头系统,保证胶头不被纤维“束缚”,使其更适应纺织品表面的打印环境。为了让服装厂工人尽快熟练使用新机器设备,陈家淼及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

“单件印刷成本比之前的烫唛工艺节省了0.055元!”陈家淼颇为自豪地说,按照每天生产2万件服装计算,一天能节省1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就能节约成本30余万元。

精准对接 传经送宝助成长

“我们的切刀设备很容易坏,隔几天就要维修一次,而且,设备运转起来噪音太大了。”一见到服务队队员叶建阳和施思伟,义乌市联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就倒起了苦水。

针对这一问题,叶建阳、施思伟走进企业“把脉问诊”,发现企业的切刀设备链条装置老化出现松动,导致设备精度降低,这也是产品残次率高的根源。针对这一问题,两位行业专家立即展开讨论并现场给出了解决方案,效果立竿见影。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义乌市芊喜纸制品有限公司,服务队队员周立军、徐朋强在接到该公司的“订单”后,深入企业生产车间,针对全自动制袋机更新生产产品时如何快速调整设备运行精度、全自动制袋机的进口配件如何用国产配件进行替代等方面内容,给出了改进思路和方案。事后,企业负责人感叹道:“还得是行业领军人物,我的疑惑和困扰解决了!”

企业如何找到与自己行业领域对应的服务队?一方面,义乌市总工会开展劳模工匠信息摸底,根据技术领域建立特长信息库;另一方面,通过各镇街向各中小微企业征集问题或需求,形成企业需求清单。随后,开展“揭榜挂帅、问题认领”工作,推动企业和劳模工匠双向选取、相互成就。

授人以渔 实现技术“裂变”

在义乌,“劳模工匠助企行”并不是一次短暂的停留,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更是一次共同进步。

“劳模工匠助企行”着重聚焦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解决产业行业共性工艺技术难题,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劳模工匠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诊断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的同时,也通过举办技能培训课程传授先进技术和工作经验,有效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

“找准企业的痛点堵点和自身技能特长的结合点,劳模工匠‘精准用药’旨在‘授人以渔’,既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短期问题,也能给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长期技术支持,以‘传帮带’实现技术‘裂变’。”义乌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劳模工匠助企服务队已开展43场次志愿服务,组织220余人次进企技术帮扶、技术攻关等活动,为企业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方案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