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推动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市委党史研究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金华是吃“改革饭”、走“改革路”长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金华高举改革旗帜、扛起改革担当、保持改革锐气,奋力拼搏、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精彩蝶变。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考察调研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动力,金华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要进一步总结和深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回顾金华改革的探索历程,总结金华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金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镜鉴。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涌现出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如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成功;推广永康“墁塘之路”,号召农村积极发展家庭工业,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开展“醒来吧,金华”“冲出盆地、开放金华”为主题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讨论,统一了对金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全面实施开放战略和“发展大交通、培育大市场、开发大产业、建设大金华”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子;设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推进山海协作的示范区和异地扶贫开发的样板地等等。敢于突破陈规和惯性思维,加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让金华在改革发展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结出累累硕果。
回顾金华改革的探索历程,始终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注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放手放权,大部分成功经验都是基层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出来的。无论是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东阳横店横空出世的“东方好莱坞”,还是发端于磐安胡宅365服务窗口的“数字政府”“无证明城市”,抑或是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的“后陈经验”和武义“下山脱贫”等等。金华改革的探索历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方法论和钉钉子的精神推进改革。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我们要坚决拥护改革、积极对标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先行者、参与者、促进者,扎实推动金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局起势、行稳致远。
一 增强大局意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大场景中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赛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坚持“八八战略”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统领地位,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持续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金华的“稳”“进”“立”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二 增强问题意识,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在破难解题中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当前,金华遇到了新的“成长的烦恼”:不仅面临着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四大难题”,还存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创新蝶变、统筹安全发展“四道关口”。这就需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优势、扬长补短。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聚焦三个“一号工程”、“三支队伍”建设、“十项重大工程”,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不断巩固“好”的势头、厚植“优”的底色。
三 增强担当意识,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在落实重大部署中创造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经验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要坚决扛起时代使命,昂扬“善谋、强攻、求变、争先”精气神,对照上级改革部署,下沉一线倾听基层呼声,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点,发挥好改革试验田的优势,不断创造改革新经验。要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抓紧抓好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争取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体制机制等工作任务,拿出更多看得见、叫得响、成效好的重大改革成果,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金华素材、金华经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