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东阳新闻

从家传手艺到全国订单

歌山镇“林头粉干”俏销四方

本报消息(记者 陈启宇)“每年我都会来买百来斤粉干,拿回去送亲朋好友。”1月8日,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立新粉干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包装晒好的粉干,上门取货的顾客络绎不绝。楼菊珍是这里的常客,这次她又买了百来斤粉干。

春节前是粉干销售旺季。“每天要生产1000公斤左右粉干,春节前几乎都已预订满。”因为粉干加工厂人手紧,老板何立新时不时给工人们搭把手。

东阳粉干以质地柔软的大米为原料,经过水浸、磨粉、掺糕、臼舂、制丝、蒸熟、冲洗、晒干等工序制成。

何立新告诉记者,他们的粉干制作一般要从凌晨三四时开始,工人们把米磨成浆,碾压成米块后再打散成粉,做成米团蒸熟,再拉成粉丝状,天亮后拿出去晾晒。林头村进村道路两旁,刚生产加工出来的粉干被一排排晾晒开来,成为村口的一道风景。

林头村出产的粉干因其口感细腻有嚼劲,在当地小有名气。何立新透露,制作粉干需用本地早稻米,经过两蒸才能保证筋道的口感。

“过去一家人辛苦一晚上只能做几十斤粉干,晾晒得看天气。”何立新加工制作粉干已有30多年,从一开始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已是规模化经营,不仅加工制作用上机械设备,晾晒粉干也配备了烘干房,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

随着粉干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厂里这两年增加了不少人手。在何立新的工厂内,记者看到,五六名工人有的正操作机械制粉,有的端着蒸笼上炉,有的用双手揉搓蒸好的粉干……所有人动作熟练、干劲十足。“每个月工资将近5000元,家门口就可以轻松赚钱。”何立新的粉干加工厂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增收。

“嗦”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粉干,是不少东阳市民的最爱。据了解,东阳粉干是东阳传统地方名产,被列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粉干起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于南马镇西山脚、横店镇夏溪滩、江北街道东山头等地。《东阳县志》记载:以夏溪滩、林口、东山头为最,日五十担左右;销邻县及杭、沪、合县内,每年约银元六十余万元。可见当时东阳粉干生产规模之大、销路之广。

东阳人走南闯北,也把粉干带到了全国各地。“最远发到宁夏、内蒙古那边,越是接近年底,前来订货的顾客就越多。”何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的粉干厂一年产量在400吨左右,年产值可达500万元,1/3左右的订单通过快递邮寄到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林头村已形成“鲜一步”“阿波”等粉干品牌。歌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进一步推动林头粉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粉干制作向标准化、品牌化、包装化转型升级,持续提高地域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

林头村是金华市级文化特派员下派村,由本报记者驻村开展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等工作。为推动林头村特色农产品扩大销路,本报联合该村推出“看报纸、领优惠、购粉干”活动,读者可凭1月13日《金华日报》,在林头村立新粉干共富工坊预订购买时,享受商家定额数量(每人不超过10公斤)9折优惠,活动截止时间为2025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