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李冰峰
依“廊”强创、聚“链”成群。我市正充分发挥浙中科创走廊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平台、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注入强劲动力。
大多数科技成果很难同时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商业价值。因此,一边是有技术成果找不到转化的出路,另一边是缺乏技术的企业找不到好的技术成果。同时,众多中小企业不敢冒风险去开发和应用不成熟的科技成果。
近日,第二届浙江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举行“先用后转”成果池建设启动仪式,武义电动工具等九大成果池亮相。“先用后转”是指科技拥有方和企业前期商定转化条件、方式、费用等内容,企业在免费试用满意后,双方再完成科技成果的正式转化。武义县通过引进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本地产业,推动“先用后转”成果池建设,校企合作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助力科研资源精准转移转化。虽然该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双边权益保障机制、技术的定价、潜在的侵权等等,但这一模式为企业乃至产业发展带来的效应较为明显。
当前,我市把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以强有力的机制推进“两创”融合、双向奔赴。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就是要促进人才在两个体系之间自由流动。当前技术人才普遍存在“不敢转”“不好转”的顾虑,这需要建立更符合市场规律和成果转化特点的机制,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键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很多企业不敢走研发之路,一是这条路布满荆棘,创新之路九死一生;另外一方面是担心被模仿,被市场劣币驱逐。应该看到,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坚持改革开放、创新转型,连续且稳定的政策引领塑造了充满生机的创新环境和土壤,这样的宏观背景为企业创新夯实了基础。
此外,耐心资本至关重要。科技创新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耐心资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为科技创新注入持久动力。耐心资本的价值绝非仅限于资金支持,杭州“六小龙”的创新实践表明,耐心资本的作用已升维为生态构建者。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