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成为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

鼓励更多书记校长 根植课堂站稳讲台

记者 叶骏 文/摄

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班、蹲点一个教研组、帮带一批新人……课堂是教育的根基所在,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书记、校长需聚焦主责主业,带头研究教学,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广大教师同频共振,成为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

“离开教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是空中楼阁。”“校长由上级任命,教书是自身职责与看家本领。”在我市一些学校,有不少书记、校长数十年坚守一线耕耘教学,用专业自信推动行政管理,他们坚信带头根植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有不少地方出台规定,“硬性”鼓励书记、校长回归课堂、站稳讲台,校领导们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展现责任与担当。

带孩子们遨游文学世界

作家校长的别样语文课

3月11日上午第二节课,婺城区琅琊小学四(2)班教室传来阵阵笑声,原来是朱德康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语文课《猫》。

“谁能学学老舍先生笔下的猫走路?”第一排的男孩立刻塌下肩膀,踮起脚尖,学小猫“屏息凝视”的模样;一旁的女同学却昂着脖子,活脱脱课文里“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梅花”的娇态。哄笑中,同学们对老舍笔下这只古怪的猫有了更深理解。

风趣的对话、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扎实的练笔,是朱德康语文课的风格。他除了完成琅琊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工作,一周6节语文课、1节书法课是日常标配。对于坚持一线上课的原因,朱德康说:“带着孩子们一起遨游文学世界,何尝不是很美的享受。”

朱德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入选很多语文课文读本和中考卷。因此,他的语文课多从文学视角解读,孩子们也能收获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考。

就在《猫》这节课的尾声,朱德康突然从课件上点出“枝折花落”四个字,“老舍先生嘴上抱怨,为什么还要费笔墨写猫的可爱?”课堂沉默了片刻,戴眼镜的男孩推了推镜架说:“就像我妈总唠叨我考砸,却偷偷留草莓蛋糕。”朱老师顺着这位同学的话继续讲:“所以这哪是猫,作者分明是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36位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

“就像鱼回到了水里”

带班上课的别样快乐

当了30年校长,还一直兼着一个班的社会课。这是金华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陈英燕对带班教学的坚持与执着。陈英燕始终抱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校长首先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首先是业务引领者,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者。

除了产假3个月、去新加坡当访问学者3个月,这么多年来,她没有教学助手,独立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所带班级都取得不错成绩,“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业”。陈英燕说,每天在课堂上,作为一名任课老师投入教学,有利于了解教情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更真实地感受一线老师的酸甜苦辣;对于决策教学、指导教学、推动教学也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这些应该成为校长工作的主旋律,我甚至觉得带班上课的时间才完全属于自己。”

婺城区琅琊初中校长姚晓飞任教初三年级的社会课已有20多年,这两年当校长后仍然坚守课堂。今年开始,他任教初一年级,“出于兼顾学校管理工作、又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考虑”。姚晓飞以前在青春中学担任政教主任时也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只有担任班主任,才能深刻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校共育中才有接地气的举措。”

一线教学能更好了解学情、理解教师,了解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姚晓飞表示,当前推行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又实行省统一命题,不在一线教学,容易脱离实际,变成纸上谈兵。特别是农村学校,随迁子女不断增多,本地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教育教学只有在掌握现有学情的基础上才有效果。

金华市宾虹中学校长宋辉涛现在每周给高一学生上4节物理课,得到学生一致好评。校长上课难免会有时间精力上的冲突,有时开完会马上要赶去上课,但他非常享受课堂教学,“就像鱼回到了水里”,那个环境让他感到自在和自然。“校长作为老师进课堂授课,与同事同学在一起,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亦师亦友,交流更加顺畅。”

校长首先是老师

首要任务是上好课

程淑娟是永康中学校长,本学期负责七(21)班的语文教学,每周6节课。由于语文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她花了不少时间研读,寻找新老教材的不同,思考一线教师应如何围绕这些变化创新教学方式。“课改一直在路上,只有近距离与学生、老师交流,才能了解他们在教学中的需求与困惑,探讨教法与学法的优化和改进。”这是程淑娟从业28年坚持不下讲台的原因之一。她认为,校长首先是老师,首要任务是上好课。校长不下场试水,就没有学科的话语权、改革的内驱力。若长期脱离课堂,就无法真正参透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政策导向、命题方向。

新学期,永康市高镇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施金松,除了上好每周一节网络直播书法课,还有不少于50节的听课评课。作为永康校园书法教学的领头人,他格外关注语文课堂的效果,正如新课标强调的将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传承中华书法艺术文化。

今年2月开学前,永康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落实书记校长园长上课制度的通知》,该市10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书记、校(园)长全部排出课表,陆续走上讲台、听课评课,从课堂出发,树立教学为先的鲜明导向。

教好一门学科、帮扶一批新人、蹲点一个教研组……对书记、校长的一线教学工作,永康市提出明确要求。接下来,该市将常态化地以不打招呼的方式,对书记、校长进行随时随机“推门听课”,常态化、全方位督导、指导书记、校长回归课堂、站稳讲台。

据统计,目前承担课时最多的是永康二中副校长曹敏华,一周上14节课。每周承担10节课及以上的书记、校长共有40余人,其他书记、校长的周课时量也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达到任教学科专任教师的1/3或1/2。“书记、校长要找准角色定位,回归主责主业,推动学校从管理型驱动向业务型驱动转变,树立‘专家治校、专家治教’的鲜明导向。”永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业根表示。

做校长,顶大的事 就是培养青年教师

金师附小党总支书记俞正强是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18岁的俞正强以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身份进入金师附小工作,对专业教学这件事,他一干就是39年,从未离开或中断。“我所有教学生活都集中于当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我当校长就想做两件事:一件事是让班主任把班带好,让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校园生活;另一件事是让每个老师把数学课上对、上得有趣。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得开心,上课上得开心,学校教育才有价值。”

俞正强始终坚持为教师开设示范课,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积极与同事共同探讨如何将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的模样”。他创新性地提出“把课上对”的“种子课”理念,着重强调通过关键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触及数学的本质核心,领悟其中真谛。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做校长,顶大的事就是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校长、书记,俞正强非常热心并致力于培养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多所学校的师资培养。目前,他被聘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外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以及北京明远书院研究员。在长期的传帮带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教育新生代与中坚力量。

金师附小数学教师余庆玲说,有俞正强这样的专家引领,让他们倍感幸运、不断成长。数学组每周四“一周一课”,每一次备赛、展示,他都躬身力行。他仿佛拥有一双独特的慧眼,总能在那些教学要点探索出别样精彩,深入挖掘出背后的数学内涵;在青年教师不知如何组织教学时,亲自上课示范。他总说:“不要用纪律去控制学生,要用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只要老师会心疼孩子,就会想办法把课上好。”

书记、校长回归课堂,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引领作用巨大。“程校长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我们随时可以进去听。”新学期拿到新教材后,永康中学不少语文老师很期待去听校长程淑娟的课。程淑娟是初中语文教学名师,邀请同科教师到班上听课,是她认为实现传帮带的有效方式。

近两年,永康二中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冰除了上好数学课,每学期都会担任几个班的大班主任,带新入职班主任一起定制度、家访,指导他们与学生、家长沟通,让他们在迷茫时有肩膀靠一靠、遇到问题时随时帮一帮。深入一线,才能更多看到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展现的活力和创意,激发全校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