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烨树”下忆英魂
通讯员 王曙光/文 方福建/摄
3月9日上午,义乌赤岸神坛村西海游客中心二楼人声鼎沸,一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远方的雷烨树》分享会,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主讲人烈士雷烨的外甥女项碧英和《远方的雷烨树》一书作者、金华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李英,各自讲述抗战英雄雷烨的感人事迹,以及多年寻访烈士的曲折经历(详见本报2月26日8版《赤子心写英雄史》)。
雷烨,原名项俊文,是从金华走出去的一位革命先辈,是从延安走来的文艺老兵、战地记者。1938年初,他安顿好弟妹,将家中唯一房产典当,化名雷烨投身革命。之后奔赴延安,同年毕业于抗大第四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第一组组长,接着率队抵达晋察冀边区。6年后的一天,为掩护乡亲和战友撤退,雷烨面对围追日寇,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项碧英在分享会中提到,舅舅奔赴延安后,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却未写真实姓名,直至献出宝贵生命。历经几十年寻找,但舅舅一直杳无音讯,其英雄事迹一度湮没在历史烟云中。她感谢从事晋察冀抗战史料的研究者,以及《远方的雷烨树》一书作者李英,挖掘了许多英雄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情景式再现雷烨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事迹。
“是英雄的事迹感动了我。”李英的开场白,仿佛把人们带到那个烽火硝烟的战场。一大批像雷烨一样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革命根据地,穿的是粗衣布,住的是土坯房,或以小米加步枪,或以笔为刀,抗击敌人,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写作过程中,我一直被雷烨的精神感动,常常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谈及此,李英几度哽咽。
另据了解,雷烨与义乌有着不解之缘。雷烨的母亲是义乌义亭白塘人,他奔赴延安前曾在倍磊教过书,与“义乌红色三杰”之一的冯雪峰是金华第七中学的校友。他深爱着金华这片土地,他的宝贵生命中流淌着金华的热血。
雷烨烈士的身世大白后,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河北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相继推出专题纪录片,各大主流媒体接连发布消息,雷烨的英雄名字响彻祖国大地。2014年,国家评出首批300名“抗战英烈”,雷烨名列其中,称他是“一位杰出战地记者”。
雷烨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传颂。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远方的雷烨树》分享会,由义乌市作家协会和赤岸镇政府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