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需求为导向 以项目落地为考量
文化特派员绘就东阳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消息(记者 陈启宇 卢师慧)“快乐永远围绕你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看那满满的礼物堆成山岗……”近日,在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文化礼堂,金华市文化特派员、中国计量大学老师彭博为当地村民带去一堂AI科普培训体验课。村民邵福清借用AI软件为自己的曾外孙女创作了一首周岁歌。
自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类似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在东阳市不断涌现。该市以文化特派员为抓手,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落地为考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面增效,深入探索优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和新路径。
目前,东阳市共有1名省级文化特派员、4名金华市级文化特派员、13名东阳市级文化特派员,实现18个镇乡街道文化派驻全覆盖。
18名文化特派员聚焦群众所需,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培育、提升基层阵地效能等需求,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文化培训、文艺展演等活动。
春节前夕,湖溪镇镇西村第11届“村晚”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村晚”得到省文化特派员金笑的助力。
“结合村民的需求,我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自被选派到镇西村后,金笑沉下心调研,一段时间后决定从“婺剧”这个文化基因入手,从更新公共空间视觉呈现,到举办青少年美育课堂等,“戏悦镇西”文化品牌逐步成型。金笑全程参与了“村晚”,参与节目编排与指导,还创排新节目,整台晚会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市各级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21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41场次。
在机制建设方面,东阳创新推出“两单三圈四机制”,构建“市级统筹、部门指导、乡村主体”工作模式。通过学习清单、工作提示单,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工作任务;完善工作例会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条线融合机制和联系赋能机制,更好地统筹资源。
在此基础上,该市建立“派出单位联盟圈”“派驻镇街服务圈”“文化特派员朋友圈”,文化特派员加强沟通协作,组建涵盖主持、设计、传媒、舞蹈、宣讲、非遗、影视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后援团”,开展文化走亲等活动,实现文化特派员之间的“朋友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东阳市级文化特派员李金鹏去年组织开展“学精神·聚人心·启新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微党课展演”活动。活动中,她邀请浙江广厦大学、东阳市融媒体中心等文化特派员派出单位,采用“走亲”培养模式,让宣讲活动走深走实。
东阳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充分调动村内文化站站长、乡镇文化员、民间艺人等从事文化工作群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村晚”“村戏”“村舞”等品牌活动;利用浙江广厦大学、横店影视学院等师生资源,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搭建艺术交流、政策传播平台,有效提升群众艺术素养和理论素养。
下步,该市还将以“创优”破题,计划打造2—3个标杆项目,锚定人文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及文化特派员项目目标,释放资金叠加效应,切实提升建设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