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好友在朝真洞留了两处题记
高旭彬 文/摄 (除署名外)
朝真洞旧有苏东坡好友晁端彦的一处题名。
《光绪金华县志》卷十五:“晁端彦题名,熙宁九年,摩崖正书,在今朝真洞左壁。”
晁端彦是谁?
晁端彦出身于宋代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世家,称清丰晁氏或昭德晁氏。著名人物自北宋太宗、真宗朝的晁迥、晁宗悫父子开始,一直到南宋写《郡斋读书志》的晁公武,代不乏人,都以学者、官员的面目示人。
晁端彦还是北宋著名词人晁补之的族叔。
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是苏东坡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于晁端彦为“从侄”,他的《鸡肋集》中有一篇《祭陕州二叔父文》,就是为了晁端彦写的。《宋史》晁补之本传后面还附有一个“弟咏之”,其实是晁端彦的次子,可见他们的关系亲密。
与苏东坡的关系如何?
晁端彦字美叔,他同时还是欧阳修的学生与苏东坡的“同年”。
晁端彦成为欧阳修门生时间比苏轼早,他俩的结交,还源自欧阳修的建议。苏东坡有一首诗《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里面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君来叩门如有求,颀然病鹤清而修。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蹈轲丘。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记录的就是这个过程。
下并附自注“嘉祐初,轼与子由寓兴国浴室,美叔忽见访。云:吾从欧阳公游久矣,公令我来与子定交,谓子必名世,老夫亦须放他一头地”。
欧阳修这个要避让苏轼“一头地” 的说法是北宋文坛极其有名的一个典故,从前很多人只知道与梅尧臣有关,是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如今看来和晁端彦也密不可分,他是另外一位见证者。
宋仁宗嘉祐二年,晁端彦与苏轼同中进士。
也有人认为晁端彦并非出自这一科,因为他与当时的另外一位名人章惇有“三同”之说,同年生、同科考中进士、同入馆职(翰林),而章惇是在嘉祐四年才中进士的,所以晁端彦也应当是这一年的进士。
此说其实不然,因为根据《宋史》章惇本传,章惇实际上考过两次进士,嘉祐二年的那一科他也参加了,但由于同族的侄子章衡是状元,他耻出其下,放弃了,嘉祐四年时重新来了一遍。他与晁端彦的论同年,其实可能还是按照之前的那一科论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他既与章惇为“三同”,又与苏轼为“同年”的问题了。
嘉祐二年科考是中国千年科举史上最辉煌的一次,考中的人中有许多大人物,晁端彦是他们朋友圈中的人物。
怎么来的浙江?
晁端彦是在什么机缘下到浙江的?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零星资料汇总,宋神宗熙宁年间,晁端彦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熙宁二年时(1069),任秘书丞“通判雄州”;熙宁四年(1071),“权发遣开封府推官”,熙宁七年(1074)由提点淮南东路刑狱改任提点两浙路刑狱,到了杭州。
这时的苏东坡恰好还在杭州通判的任上未离开,他在任期的最后阶段与晁端彦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重叠,见一面的情况想来应当是有的。
巧合的是,晁端彦的族侄晁补之与其父晁端友此时也正在杭州。晁端友是晁端彦的族兄,时任杭州新城(今富阳区新登镇)县令,他的任期差不多与苏轼相终始,两人也有不少互动。晁补之这时才十六七岁,正是在这里,他因为写了一篇歌咏杭州山水壮丽的文章而得到苏轼的赞赏,成功拜入其门下的。
宋神宗熙宁年间,正是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时期。新党得势的时候,旧党几乎都被排挤在外,晁端彦的政治色彩可想而知。
晁端彦在浙江题了多少字?
宋人酷爱题名,晁端彦也不能免俗。
从各种志书与遗迹看,晁端彦在两浙提刑任上在杭州、绍兴、金华、丽水、温州等地至少留下了13处题刻。
其中包括绍兴宛委山阳明洞的飞来石上1处,杭州西湖灵隐飞来峰与南屏山4处,温州乐清丹霞山、雁荡山3处,丽水南明山2处、青田1处,金华朝真洞2处,是同时期人中最多的,堪称“题字狂魔”。
按宋代法律,提刑官须“按部治狱”,也就是到所管辖的地方办理公务,审查、复核各类案件,所以他才有机会到浙江各地巡视。公务之余,游山玩水就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些留痕就成了他这一时期人生轨迹的见证。
朝真洞的题名在什么地方?
按照从前金华的地方志说法,晁端彦在金华朝真洞题名只有一处,且在“洞左壁”。不过,这一处题名尽管在明处,真要找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后来还是在圈内寻访石刻的高手姜建清先生的指点下才把它找到,就在离洞口不远的崖壁上,文为“晁端彦游”,右小款“熙宁九年”则已经崩坏得差不多了,非常可惜。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这一处外,笔者还发现此前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不见著录的另一处晁端彦题名,也在距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文为“晁端彦来”,比前面那一处字要大,“来”字较模糊。
据此,晁端彦来朝真洞当不止一次,每次都题了名。
什么时候离开浙江的?
晁端彦在浙江的任期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可以查到,他自熙宁七年(1074)五月接到任命调任浙江,于熙宁九年(1076)五月被停职,算上中间的旅途与办理交接手续,实足未满两年。
熙宁九年五月时,晁端彦因违法被“冲替”,罪名是“同天节豫教妓乐燕会”。也就是在当朝皇帝的生日时,违反有关工作纪律,因此被就地免职。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但因为当时正处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新旧党交锋激烈,人事上有些敏感,和旧党关系密切的晁端彦还是倒了霉。办理他案件的是著名科学家沈括,据说也是新党的急先锋。
朝真洞熙宁九年的题刻当在本年之前完成。
书法上的成就如何?
晁端彦的所有题刻都是以楷书的面目示人的。他的字合颜柳于一炉,中规中矩,美观大方,但在“尚意”的宋代,未免有些新意与韵味不够。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有一段名论,就与他相关,“晁美叔尝背议予书惟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余笑之曰,若美叔书,即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作为一位宋代创新派、扛大旗的书家,黄庭坚是不赞成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他还有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可谓与晁端彦针锋相对。但你如果就此认为两人互不相容,那你就错了,他们至少还合作过一方《宋故寿安县大君公孙夫人墓志铭》。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黄庭坚此次只是撰文,书丹的任务却交给了晁端彦。
“苏门四学士”的另外一位张耒,曾作诗夸赞晁端彦的书法,“晁公声名三十载,余事笔踪传法帖”,那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对他的肯定。
晁端彦后来还当过安徽亳州知州,贺辽国正旦使等官,最后在河南陕州知州的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