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图焕新生:从濒临失传到走向世界
记者 郑宇恒/文 张辉/摄
九狮图是永康民间独特的艺术表演,由提线木偶和地面舞狮相结合,因表演时九狮凌空,故而也叫线狮或颠狮子。其阵容庞大,道具独特,由狮笼(狮子架)、9只狮子和1个彩球组成,狮子和彩球有38根纤绳相连,需要11名演员在狮笼后操控表演。
永康唐先镇石桥头村的胡根基是线狮(九狮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9岁,在与九狮图结缘的48年中,他与其他民间艺人共同努力,不断为这门艺术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拯救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
第一次来到石桥头村的人,首先会从墙上的九狮图壁画了解这门艺术,只见身着黄色盛装的鼓乐队在前方开路,拉着纤绳的舞狮人在后方控制狮子,让它们在空中腾挪跳跃,看起来极具喜庆氛围。
“九狮图有喜庆丰收、驱邪保安的寓意,会在各种节日、仪式、集市等民间活动中表演,逐步从单狮、三狮、五狮、七狮发展而来。”胡根基说,他依旧记得过去表演颠狮子的盛况,家家户户把装着兰花根、小麦饼的竹编托盘挂在门框上,等着狮子冲上去咬走,以此收获吉祥如意的祝福。
胡根基年轻时就热爱文艺,曾在村中组建青年俱乐部,表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目。1977年,他发现村里老一辈舞狮艺人仅剩60岁的胡新妙,为了不让技艺失传,他拜胡新妙为师,从修道具学起。
一年后,胡根基不仅掌握了拉狮技巧,还在原本七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了两只固定的守门狮,此后就出现了受人喜爱的九狮图表演。
过去颠狮子多在晚上进行,因照明条件不好,舞狮队伍中还要有人举着松枝火把照明。后来,在白天表演增多,对狮子外形的要求不断提高。胡根基说:“在我师父手上时,狮子毛用纸剪出来,狮子身体用竹篾做。我学会后,改用真麻做狮子毛。现在为了更精致,狮子的身体用玻璃钢做,毛是牦牛的毛,并且口、眼都能动。”
“我以前一直是操控大狮子的。”在胡根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石桥头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去年新做的九狮图道具,黄铜制成的狮笼上长龙盘绕,看起来威猛大气,9只大小不等的狮子待在其间,等待下一次出笼。
带着九狮图走向世界
通过不断磨合,胡根基完整掌握了九狮图的道具制作技艺、表演技艺和乐器技艺,还多次前往学校、社区开设九狮图公益课程,累计授徒超百人。
“对于九狮图来说,19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年我们再次改进道具,在表演时实现九狮群舞,并培养出一支女子舞狮队。”胡根基说,当时村里的男人大多外出打工,为了保证舞狮队成员的稳定,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较好的妇女进行训练。
过去舞狮艺人的文化程度不高,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舞狮技巧。胡根基尝试用文字进行总结,提高教学效率,他向记者展示了“学习资料”:开场前必须检查纤绳,保证拉狮的路线;开场时,解纤从上而下,结束后从下而上;狮子出笼时慢一点,回笼快一点,体现狮子凶猛……
女子舞狮队很快凭借娴熟的技艺与较高的观赏性闯出名气,1999年受邀前往北京表演。“当时有人看完表演说,以前只见过在地上跑的狮子,这是第一次看到在空中飞的。”胡根基说,此次表演后,他们就在狮笼上增加形似云朵的装饰,看起来更像飞舞在空中。
后来,法国、新西兰、新加坡也出现了永康九狮图的身影,舞狮队精湛的表演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赢得“东方一绝”的评价。
如今,这批曾走出国门的舞狮队队员都已五六十岁,石桥头村也培养出了新的传人。
“现在乐队有十几人,拉狮子的11人,装卸道具的8人。他们都40多岁,正是有力气的时候。”胡根基从前年开始玩抖音,爱与网友分享九狮图表演,他点开一个视频,只见活灵活现的9只狮子精神抖擞,正展现着这个时代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