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90后瓷器修复师:与器物打交道,我修复了自己

方丽 摄

记者 潘慧

一个锔瓷,一个金缮,两门手艺在手,去年开始,90后曹琬茜在家乡浦江开了者可器物修复工作室。“在修器物的同时,也把我自己修好了”。

兜兜转转

走一条修心之路

在母亲眼里,曹琬茜是个任性的孩子。中考志愿不肯填,一门心思要出去学艺;好好的工作不做了,母亲还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消息;刚说要开工作室,后一个消息就是已经租好房子,装修都差不多搞定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不适合曹琬茜,兜兜转转,蓦然回首,她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开启“重生”之路。

曹琬茜戴着黑框眼镜,头顶往后扎了一根小辫子。如果不介绍,你或许难以把这个个性十足的年轻人跟从事传统技艺的匠人联系在一起。

“中考后,我一心想去学艺术。”学生时期,她就接触到锔瓷和金缮技艺。曹琬茜如愿学了艺术设计专业,还在金华找到第一位师父。大学时期,她就喜欢实打实的质感,不爱在电脑软件上画图,别的同学交作业是电子版,她跟老师协商,交手绘版。毕业后,她就曾想过以此为生。“那个时候太年轻,心没有沉下来,只是零零散散地接一些单子。”

当过老师,坐过办公室,兼职创业开过餐厅还卖过保险,曹琬茜开工作室前的上一份工作是在某咖啡店做咖啡师。从浦江到上海,从金华市区到义乌,在打工的日常里,曹琬茜鲜有真正的获得感。

老同学俞璐看着消沉的曹琬茜,提了个建议:“要不就不上班了,把以前学的东西再捡起来。”曹琬茜一下子来了兴致,在网上找课程、找师父。北京的、辽宁的、江西的,认真对比之后,她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开了6个多小时来到景德镇,还没正式辞职,曹琬茜就把课程学费交掉了。“等我回家收拾好,下次来,就直接上课。”她跟师父说。

修修补补

残缺之处重现华彩

工作室在浦江后街的一处拐角。隔墙的小格子里陈列着许多器物,墙上贴着修缮后保养的纸条,这里的木制座椅、茶几等都出自曹琬茜之手。“‌嗞嗞‌嗞”“咚咚”“哗哗”,伴着雨声,屋内奏响了一曲修复奏鸣曲。对缝、定位点记,做好修补瓷器的准备工作,台灯下,曹琬茜手握金刚钻,沿着瓷器破碎边缘操作,钻头匀速转动。

这是锔瓷技艺里重要的步骤之一打孔。孔不能过深也不能太浅,更不能穿透,力道、角度都需拿捏得恰到好处,以便锔钉能够恰好铆进去。中国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打好孔后,曹琬茜拿着一把大剪刀修剪铜片制作锔钉,嵌入裂缝两边的孔里,类似订书钉的形状,再用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固定。“这把剪子是师父传给我的,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碎片拼接成形后,只是让器物修复后盛水不易漏,恢复了基本的使用功能,想让复原再生的器物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就要用到金缮技艺。

先做好整理清洁,用糯米粉、天然大漆调制成面粉糊,做好缝隙处的填充黏合。待干燥后,用砂纸反复打磨,使修复处的轮廓更清晰。然后开始髹漆,视情况刷三四遍,之后上红漆,准备上金。“这个时机非常重要,如果上金太早,金粉或金箔容易被未干的漆吃掉,上金太晚附着力不够,就容易脱落。”曹琬茜介绍,上金可谓是“点金之笔”,是金缮技艺中最具魅力的步骤。“等待”这两个字贯穿金缮修复的始末。“每刷一层都要进行干燥和打磨,这个时间和过程由不得你,需要耐心。”

根据器物的造型、图案,以及主人的喜好,曹琬茜在修复的后期还要通过绘制、雕刻等对它进行再次创作。比如芭蕉扇叶的青花瓷杯,原来破损的杯口,她会重新用金勾绘出金色的芭蕉叶;秀气白瓷杯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就把三角形的缺口画成一只蝴蝶等。“每次修复对我来说都是创作,一定要是我自己满意,客人才会满意。原本破损之处,我希望能把它做成亮点。”曹琬茜说,她最高兴的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交给主人时,对方一句“好看,好漂亮”,给了她很多正向反馈。

今年,曹琬茜上半年的计划已经排得满满的,这个月要完成器物修复作品报名参加国展,携手浦江江南第一家开发研学课程,联合浦江本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展示和推广……曹琬茜说,跟器物打交道可以让她沉静下来,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认真思考未来。“下半年我还想招徒弟,能做和想做的事很多,一点点慢慢做。”

(图片除署名外由被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