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寄哀思 绿色清明更文明
□汪蕾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复苏。在传统文化中,祭祖扫墓是重要习俗,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态理念的深入,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殡葬与祭扫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方向转变,成为亟待思考的社会话题。
从入土为安到回归自然,近年来,在八婺大地起伏的丘陵与蜿蜒的水系之间,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悄然展开:武义的草坪生态公墓,让墓碑与绿植融为一体,庄重又环保;义乌的骨灰堂、树葬,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今年1月就有475位逝者家属选择节地生态葬,占当月安葬总量的92.05%;而我市延续10余年的集体海葬活动,让834位逝者的骨灰融入浩瀚大海,实现生命回归自然的浪漫告别……金华在殡葬改革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场场“绿色告别”,让老百姓对亲人的思念,不再局限于冰冷的石碑与方寸之地,而是化作一棵树的生长、一片花的绽放,抑或一首山海间的生命礼赞。
从烟熏火燎到心香一瓣,而今,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植树缅怀等绿色祭扫方式逐渐兴起。在龙山公墓的生态墓区,每块占地仅0.2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在花草树木的陪伴下,让生者在景观型生命公园与逝者“对话”。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段追思文字,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深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祭扫的核心在于情感表达,绿色祭扫并非降低对逝者的尊重,而是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寄托哀思。
从厚葬显孝到厚养薄葬,移风易俗之难,往往在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曾经,不少人认为墓地越大、仪式越隆重,越能体现孝心。祭而丰不如养之厚,父母健在时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尊重生命、慎终追远、厚养礼葬的文明理念才是正确的生命观。
殡葬从简不等于不走心,祭扫新风不等于忘记传统。当越来越多人选择鲜花代替纸钱、绿树代替石碑、心祭代替烟祭,清明节才能真正回归清洁明净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