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清明饭”,排到了2049年
记者 陈浩洋 陈楠
4月4日,清明,清晨6时。
磐安县仁川镇天山村羊氏宗祠里,已是一番热闹景象:临时支起的4口大锅,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羊耀银早早蒸上了猪肘;村里的“老姐妹”们一起择菜、洗菜、切菜。和大家匆匆打了个招呼,羊耀全赶着去镇上买菜。他说:“油泡豆腐是这里的特色,外面回来的人都惦记这一口,今天肯定要买。”
为了当天中午的这顿饭,羊耀全和羊耀银已忙活了好两天。
这是一顿独属于天山村的“清明饭”。
天山村位于磐安县第一高峰青梅尖山麓,平均海拔780米。以前,不少村民拖家带口到外面“讨生活”,大山深处的天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
每年清明是村民祭祖扫墓的日子。当时在外经商办厂的羊宝注意到了那些离乡村民的窘境:因为常年在外,临时回家生火做饭成了一件费时又费力的事。2016年清明,羊宝自掏腰包,准备了十来桌饭菜,“就想让回乡扫墓的乡亲吃上一顿热乎饭”。
在羊宝连续烧了3年“清明饭”后,村民们有“意见”了:“不能只让你烧,我们也想给大家安排一次。”抵不过村民的热情,2018年清明那天,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羊宝拿出一张红纸,让愿意烧“清明饭”的村民自己写上名字,大家按顺序轮着来。
不承想,这份“清明约定”,很快又让羊宝有了“新烦恼”。“这几年,村里打造红花油茶基地,不少村民开起民宿农家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伙儿都想着在清明的时候安排一顿饭。”甚至有年长的村民找上羊宝,说自己等不了十年二十年了,能不能“插个队”。
“去年清明,83岁的羊耀安和86岁的羊秋贵就是‘插队’进来的,我和羊耀全就推迟到了今年。”羊耀银说。
不一会儿,村民吕飞陆走进祠堂。“昨天一大早,羊耀全就从仙居县城买回来四五十斤猪肉。今天,我掌勺做一个‘三角肉’,一斤肉切四块,吃着可带劲了。”说话间,吕飞陆就把切好的“三角肉”下了锅,“小火焖它两小时”。
11时,“清明饭”开席。
闻着阵阵菜香,村民们陆续赶来。此刻,归乡的游子、在家的村民,将祠堂里的17张大圆桌围坐得满满当当。
在杭州工作了15年的羊山,清明一放假就连夜赶回了天山村。他夹起一块油泡豆腐,蘸了蘸酱油,一口咬下满足地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隔壁桌的羊耀希看着满屋子的村民说:“都回来了,这顿饭,越吃越热闹了。”他在外干了24年“业务厂长”后,在3年前回到了天山村,就在祠堂对面开了一家“山水田园”民宿。“生意不错,去年我赚了18万元。”羊耀希告诉记者。
“羊宝书记,你看墙上的名单好两年没更新了。这次趁大伙儿都在,能不能再续上几个?”吃着吃着,在村里开农家乐的羊荣好,一把拉住羊宝的手说。
身边的村民纷纷附和:“对,对,我们也要安排一年‘清明饭’。”不约而同,大家望向祠堂墙上那张褪色泛黄的红纸,上面写着“清明节伙食赞助清单”,时间从2019年排到2043年。
看着已经写满名字的旧红纸,羊宝当即叫村民取来笔墨和一张新红纸。抄录旧名单后,羊宝宣布:想要报名烧“清明饭”的人自己续上名单。
话音刚落,羊荣好眼疾手快,第一个冲到前面,把自己“排”在了2044年;羊荣海紧随其后,“争”到了2045年。
一下子,红纸前围满了想烧“清明饭”的村民。2046年,羊耀屋;2047年,羊荣厅;2048年,羊其昌。今年60岁的羊耀泽“抢”到了2049年……
“大伙儿看,这张红纸又写满了,这次先排到2049年吧,刚好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特别有意义。”看着大伙儿围在墙边,扳着手指头“算数”,羊宝大声说。顿时,还没写上名字的几个村民满脸遗憾,嘴巴嘟囔着:“可惜啊,动作慢了。这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了。”
正午阳光下,不远处的青梅尖上,网红“大风车”不疾不徐转动,村子东南方28幢新建的民宿已在装修。天山村的未来,正如祠堂梁间那缕袅袅炊烟,既绵延着千年乡愁,又升腾着崭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