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创新“村集体+供销联社+公司”模式

武义海宁协作构筑“订单农业”闭环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我只管种,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近日,在武义县新宅镇沿溪村的萝卜田里,村民郑祝良弯腰拔起几根白萝卜,向该县供销联社工作人员和海宁采购商展示。去年6月,依托“三支队伍建设推进山海协作的‘山海共赴(富)计划’”,武义与海宁通过良种、技术、订单三重保障,让武义县580余户山区农户的冬闲田变身为“聚宝盆”。

郑祝良说,往年冬季农田大多闲置,如今却铺满越冬作物。这一转变源于两地创新的“村集体+供销联社+公司”闭环模式:村集体组织农户流转土地,供销联社提供优选种源和技术指导,成熟农作物一部分由当地开源食品公司按成熟期市场价保底收购,另一部分由“供富大篷车”运送到海宁市的相关加工企业。目前,武义县新宅镇、坦洪乡已建成250亩榨菜、100亩萝卜、320亩生姜、50亩蚕豆组成的720亩“飞地菜园”,土地利用率提升40%。

在新宅镇50亩榨菜试种基地,海宁市斜桥镇仲乐村党支部书记陈飞说,作为年收购额超1亿元的“榨菜之乡”,该村10余家加工厂长期面临原料缺口。如果按照当前0.9元/公斤保底价收购,亩产4000公斤的榨菜地可实现亩均收入3600元,既缓解企业原料压力,又为山区农户增收开辟新渠道。

“这种种销方式改变了农户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从榨菜试种到白萝卜订单,种子、技术、销路都不用愁。”武义县供销农发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供销联社依托当地宣莲、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开展“小农户合作共富”项目,通过“基层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吸纳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以劳动、资金、土地合作形式参与项目,每个村选择1—2个品种开展,整村种植面积原则上一品种不少于20亩。去年在10个乡镇29个村组织1051户小农户种植生姜、玉米、番薯、西瓜等经济作物1238亩,通过“供富大篷车”配送种苗60.37万株,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订单农业”是“小农户合作共富”的升级版,订单绑定市场,破解销售难题;技术绑定品质,打破生产瓶颈;集约绑定成本,扭转分散经营劣势。这种模式已在坦洪、新宅等地推广,形成榨菜、蚕豆等特色农产品的“飞地抱团”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武义县供销联社投入50万元建设“百亩宣莲”示范基地,将传统种植升级为标准化产业,去年单宣莲销售额就突破70万元,“订单农业”规模效应初显。同时,通过“嘉海邻优”平台,将武义茶叶、宣莲等优质农产品直供海宁社区,让双方享受到山海协作带来的共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