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臭到窒息,吃着香到上头
汤溪这碗“黑暗料理”绝了
记者 杨霄
像汤溪独特的方言一样,汤溪菜在金华餐饮行业自成一派,“汤溪传统饮食文化”2023年入选第六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在金华市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觅汤溪菜的踪迹。烂菘菜滚豆腐、白皮辣椒炒肉、腌四样、肉择子……老饕们对这些又咸又辣、有些“重口味的”汤溪美食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有着30多年厨师经历的张胜华出生于汤溪,自少年起,他便对烹饪产生浓厚兴趣。2023年入选第六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汤溪传统饮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他用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讲述着汤溪故事,传承着家乡味道。
汤溪人与腌菜的不解之缘
“很神奇,哪怕是老豆腐与烂菘菜一起煮,也会变得又嫩又滑。”提起汤溪菜,就不得不提闻起来臭、吃起来鲜的烂菘菜滚豆腐。先将菜籽油加热,再加入蒜、姜、辣椒等几样常见调料,炒出香味。紧接着倒入一碗腌制了一年以上的烂菘菜,与调料相互融合。接下来将盐卤豆腐切块下锅,与锅中配菜一起变得软烂入味。“烂菘菜滚豆腐,我们要把它素菜荤做,里面加入葱、姜、蒜、辣椒,最后起锅的时候要放猪油。”张胜华告诉记者其中的奥妙。
一罐上好的烂菘菜抵得上一份贵重的礼物。腌制烂菘菜的原料叫“厚大白”,它是厚大高脚白菜的俗称。据考证,宋朝嘉定年间,汤溪镇厚大村村民就开始种植白菜,距今已有780余年。后几经改良,形成秆子高壮而叶子稀疏的厚大白,特别适合做腌菜。
“汤溪人制作腌菜的手艺可是一绝。芥菜、豇豆、萝卜菜、毛芋梗、黄瓜、豆角、小白菜都可以腌,几乎一年到头总是持续不断有腌菜上桌。”除了大家熟知的烂菘菜滚豆腐,还有腌豇豆、藠头和小白黄瓜混炒也很好吃。白色乳黄瓜与老藠头、辣椒及豇豆一同腌制,待坛中滋味交融后捞出些许,用菜籽油炒出香气,淋入黄酒提鲜,这道汤溪人唤作“饭遭殃”的下饭佳肴便成了。
汤溪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腌菜已经无从可考。“我记事开始,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腌菜坛子。”张胜华向记者娓娓道来,制作腌菜的原料都是价廉物美的菜,它在困难时养活人,富裕时帮助人们增进食欲。对汤溪人来说,腌菜是饭桌上少不了的美味,它们早已融入汤溪人的日常生活。“这腌菜啊,不仅味道好,还承载着汤溪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
宣传汤溪菜 跨界新领域
每当话题触及汤溪菜,张胜华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讲述起来,言语间满是热情与喜爱。他告诉记者,全市范围内的汤溪乡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汤溪菜的发展。
“十大碗”作为汤溪菜的代名词,随着岁月变迁,经过无数的变身和演绎,华丽转变成了更符合当下人口味的经典创新菜——“新十大碗”。2016年12月底,汤溪菜“新十大碗”正式亮相:汤溪古法白切鸡、白皮辣椒炒肉、汤溪山里腌菜、汤溪小肉圆、汤溪牛腩千张、烂菘菜滚豆腐、汤溪葱花肉、胡瓜炖黄鳝、毛芋梗煮青豆和汤溪鸡蛋面。
2022年,金华制定了“汤溪名膳”(含冷菜、热菜、点心)地方标准。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针对地方菜肴系统制定地方标准的案例。从此,汤溪菜的制作流程更加规范,这为汤溪菜的传承提供了文字参考依据。
近年来,汤溪乡厨通过对传统饮食的深入研究,打造“汤溪名膳”和“汤溪十大碗”等品牌系列。而张胜华在深耕汤溪菜文化推广之余,还大胆跨界探索,尝试涉足药膳领域,展现出多元发展的创新活力。
走进位于金华婺州古城易健堂中医馆“有理小膳”,宽敞明亮的就餐环境和整齐摆放的桌椅映入眼帘,食物香气扑鼻而来。
一大早,张胜华便在厨房忙碌着备餐,“我们将药膳理念和美味菜品结合,根据节气特点推出菜单,如春季推出健脾菜品,夏季搭配消暑菜单,冬季则提供温补膳食。”张胜华表示,现在是创业初期,凡事都尽量亲力亲为。
自3月试营业以来,他们推出8道菜品,其中石斛竹林鸡、当归炖小排、沙参炖水鸭都颇受市民喜爱。让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兼顾养生,感受“药食同源”的中医文化。
在跨界探索过程中,张胜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推广汤溪菜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汤溪、爱上汤溪菜,让汤溪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