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咔嚓咔嚓” 双手未停 声声“谢谢” 发自肺腑

记者 赵如芳/文 杨霄 陈斌 赵创/摄

自去年染过头发后,69岁的潘卸青没再理发。常去的理发店位于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上午8点半从塔石乡井上村坐公交车,理完发再坐公交车回来,已是下午3点多。

井上村是塔石乡最大的村,距金华市区两个小时车程,位于金华、衢州、丽水交界处,四面环山,一条莘畈溪穿村而过。村民在风景秀丽的山村享受着平静的田园生活,也承受着交通不便的困扰。

4月16日,潘卸青在家门口理了发,没花一分钱,对发型很满意。当天,公益理发师来到井上村,为村里五六十名老人解决了“头等大事”,义诊人员还给他们测量了血压、心率。他们露出笑容,竖起拇指,向志愿者表达了感激之情。

3位理发师,

两个小时双手未停

公交车在山路上拐了一个又一个弯,58岁的郑方坐在车里,带了两把电动推子、两种剪刀。30多年前,她自学理发,给家人和邻居理过,也给瘫痪在床的老人、弥留之际的病人理过,目前每月固定义务理发4场。

抵达井上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多位老人已在等候,男人的胡子长了,女人的短发扎到脖子。郑方手脚麻利地开剪,不断有老人扯她袖子,碰她胳膊,“帮我剪短点”“削薄点”的声音四起。

87岁的村民李绍海要求不高,只要能将头发剪短、胡子刮掉就行,他已经3个月没理发了,嘴巴上方的胡子有将近一厘米那么长。七八分钟后,李绍海凌乱的头发服帖了,长长的胡须不见了,像换了一个人。郑方没空问他的感受,立马为下一位老人服务。

85岁的廖基清站在一旁等候,边看边感慨:“以前村里有4个理发师,现在一个不剩,我们理发得到塔石去。上午8点半坐公交车出去,买点东西,理个头发,如果赶不上10点半的公交车,就得下午回来,等车等得心烦。”

“是啊,出去理发至少要半天时间,像办大事。”“有时候理发店里人多,还没轮到我,公交车来了,我就去赶车,去了三次才理成。”老人们七嘴八舌。

志愿者韩丽梅今年77岁,30多年前,她向人民理发馆的师傅学习理发技术,之后义务为他人理发。来井上村这天,她特意带了4把电剪、一面小镜子。给93岁的徐聪菊理完头发,韩丽梅拿出镜子让她看。“你满意不?”“满意满意。”徐聪菊抓住韩丽梅的胳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你开心我更开心。”韩丽梅也笑了。

胡晓燕是502路公交车乘务员,丈夫和孩子的头发都是她理的,从去年起,她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他人理发。潘卸青的头发又厚又长,早就想理了。轮到她理发时,她对胡晓燕说:“你这么好,你今天来了,我就不用去汤溪理发了。去一趟汤溪,要花一天时间……”

“金华城里来了理发师,不要钞票,剪得又好看。”消息在村里传开,更多老人赶来。腿脚不便的郑银花被女儿搀扶过来,理完头发笑眯眯,露出了酒窝。77岁的李福英也来了,由于近期胳膊疼痛,不方便打理头发,留了几年的辫子,早就想剪了,当天剪下来的辫子被她收了起来,可以卖几十元钱。百岁老人李石进理发时,村民们向他请教,如何在100岁的年纪还有黑头发,他的答案是“不知道”……两个小时里,3位理发师双手未停,一缕缕花白的头发掉落在地,一位位老人满意而归。

一声声“谢谢”,

让义诊人员感动

当天的公益活动中,还有几名白大褂忙碌的身影,金华市第二医院的郑圆圆、郑婉悦、朱芳青也随着公益团队来到井上村,免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和心率。这些年,她们自愿到高铁站、学校、社区普及急救知识,也常去养老院提供医疗服务。

“174/98。”“血压好不好?”“高。”“好?”“不是好,是有点高。”李福英听力下降,量完血压后,把“高”听成了“好”,郑圆圆提高嗓门,问她当天服过降压药没,叮嘱她要按时服药。

155/82,看到血压计上的数字,78岁的戴樟女有点纳闷:“我每天都吃一颗降压药啊,今天早饭都没吃,先吃的药。”郑婉悦提醒她,应该监测一段时间的血压,如果每天都这么高,就要调整药量。

166/82,忘记服药了;148/91,偏高一点;153/89,服过药物……每测量一次,医务志愿者都会详细询问老人的服药情况。

“根据今天的测量情况来看,很多老人的血压偏高,个别人服药不规律,还有一些药量要调整,应该到医院就诊。”义诊结束,郑圆圆感叹,不少老人独自在村里居住,没有子女在边上督促,一些慢性疾病的进展难以被及时发现。不过,山里老人在义诊中发自肺腑的“谢谢”,让她感受了淳朴善良,以后她会再来井上。理发志愿者韩丽梅也表示,下次再来,会带上修剪指甲和清洁耳道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