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井上故事 | 垫肩传奇

张水发

章果果/文 杨霄/摄

“全国各大服装辅料市场里,都有井上人。云南、甘肃、西安、武汉、南昌、常熟、郑州、洛阳……”说到这个,井上村人挺自豪。

井上村有40来户在外做服装辅料、复合面料生意,他们都是从一副小小的海绵垫肩做起。一副垫肩,改变了山里人的命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演了传奇故事。

井上村第一个做海绵垫肩生意的是张水发。上世纪70年代,20多岁的张水发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设备是一台爆米花机,一台照相机。照相机是姐夫王伟良买给他的,照相技术也是王伟良教的,王伟良是温岭人,颇有见识。

每到农闲时,张水发就挑着担子出门了。担子里有爆米花机、照相机,还有定影剂和显影剂。张水发翻山越岭,行走在塔石、莘畈、龙游的山乡,每到一个村子就待上10多天。拍照特别受大姑娘欢迎,他还能做到即拍即洗。暗房?不需要的,被窝就是现成的暗房。

此去经年,渐渐地,拍照生意不好了。1986年,姐夫又带来一个新商机:海绵垫肩。张水发开始了再次创业。他打听到江苏常熟有个服装辅料大市场,买了一张车票去看看。这一看,就决定在常熟打拼。他回家带上四个好兄弟,每人贷款1000元,开始白手起家。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就这样,一个带一个,越来越多井上人走出大山,把垫肩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据2001年的报道,井上与邻村村民外出做垫肩的已有2000多人,开办垫肩加工厂200多家。全国12个省市、26个大中城市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垫肩产量约占全国市场的1/3。

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之时,因家中有事,银行里已有100多万元存款的张水发回到井上。1997年,他花几十万元在村里盖了一幢三层楼。要问为什么造价惊人,因为当时村里不通路,所有的钢筋、水泥、砖头都是车子运到将近5公里外的上阳村后,再肩挑背扛运进来。

“我的好运到那时候似乎就已经用完了。”张水发说。常熟有人劝他在市场里买几个摊位,他拒绝了。当时金华房地产刚起步,一个个房地产公司老板找上门来,让他在金华城里买房子,他也拒绝了。他就想回到老家,继续当一个山里人。

如今,73岁的张水发还住在这幢3层楼里,说起往事,未免有些怅惘。“这幢楼刚造好的时候,来参观的人很多,电视台还来拍电视呢。”属于张水发的传奇过去了,井上村人因为一副垫肩开始的打拼史,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