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文化

捐赠书籍 传递知识

1200册藏书有了最好的去处

记者 赵如芳 文/摄

“哇,有这么多书?”

4月25日上午,金华市图书馆大厅内,看到工作人员理出的书籍装满4个小推车,吕靖波有点震惊。

吕靖波是杭州英语老师,收藏有几千册图书。4个小推车上的书籍大概有1200本,他无偿捐赠给图书馆,给爱书安排了最好的去处。

当年吃方便面啃馒头

省下钱去买书

“《俄华辞典》,这是我外公的书,购于他的老家安徽歙县。”

“《光绪与珍妃》,这是我妈的书,上世纪80年代买的。”

“《莎士比亚全集》,这个版本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4年出的。”

……

看着小推车上的书,吕靖波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一家人买书、看书的过往,浮现在他的脑海。

吕靖波的外公在杭州邮政部门工作,下班后待在家里,坐在一把藤椅上静静看书。他收藏了不少线装书,大多是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

吕靖波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曾长期在贵州工作。那时医院不忙,他们从书中寻找生活乐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买过《简爱》《红与黑》《红楼梦》《水浒传》《金陵春梦》等名著,看过之后还会和家人讨论。

受外公和父母的影响,吕靖波从小也热爱看书。文史哲方面的、科学方面的,一一涉猎。节假日,父母带他回上海或杭州探亲,会让他带一批书随行。每次回杭州,母亲都要带他去官巷口的书店买一大袋书。

上世纪80年代,吕靖波的父母调到金华工作。1992年左右,吕靖波来到金华读高三,教他的老师是杨更生。初次到杨更生的宿舍,吕靖波大受震撼,一排排书籍摆满架子,挤占了房间的角角落落。他羡慕这样的生活,决定今后也多买书、多读书。

读大学后,吕靖波从有限的生活费里节约出一部分,购买历史、哲学、文学方面的书。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有6本,每本30多元,他在一两个月里经常吃泡面、啃馒头,终于凑够了买书的钱。拿到书,他又是摸又是闻,吃饭时、睡觉时都把书放在边上。阅读时,还划线标注喜欢的句子段落。

读书,打开了吕靖波的视野,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也促使他拿起笔创作诗歌,坚定了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父母退休后回到杭州,吕靖波也跟着离开。满墙的书里,他们挑选了一部分带走,剩下的则放到了吕靖波的老师杨更生家。在杭州没几年,书籍又越攒越多,吕靖波雇了一辆车,将2/3的书拉到杨更生家。

杨更生家里有3万册藏书,家里放不下,他把车库变成书库,靠墙做了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自己的书。地上还摆了四五十箱书,其中20多箱是吕靖波的。偌大的车库,几无立足之地。

上千册图书重见天日

传递知识和温情

自己家里放不下,老师家也放不下,吕靖波觉得,得给书安排个去处了。

他想起了外公。外公走后,留下的固定财产被子女继承,他的那些有价值的线装书呢?吕靖波询问亲戚,答案不得而知。那就剩下一种可能——被随意处理了。

吕靖波年过半百,他觉得,不管收藏多少书,最后都是一个结局,总要交给他人处置。在他看来,他在世时,他收藏的书是可有的,他离开了,这些书就变成了可无的。“与其是可无的,不如把它们变成可有的。”他想到了捐书,把书捐给图书馆,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

4月24日下了一天雨,他从杭州赶到金华。25日一早,他看着20多箱书从车库里搬出,运到图书馆。《神话传说》《吉檀迦利》《货币银行学》《中国大百科全书》《雪莱抒情诗全集》《英国哲学史》《弘一大师传》《海涅诗集》《现代金融市场概论》……古今中外的书在箱子里默默待了多年,如今重见天日。

吕靖波拿出手机拍摄,有时还翻出几本书,看看出版社、签名,喃喃自语:“这里还有我外公和父母的书。”外公留下的《俄华辞典》厚厚一大本,上面还有印章。母亲留下的《光绪与珍妃》包着白色书皮,左上角有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书名,字体娟秀。

把家庭藏书送到图书馆,吕靖波觉得这是它们最好的去处,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有一天,当他想它们的时候,还可以到图书馆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