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南:知识力量托起广厦万千
记者 俞萍/文 胡肖飞/摄
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山下龚村,每当乡邻们谈起龚晓南,总会说起那个曾在村口小路上背着书包奔跑的少年。81载春秋流转,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始终将根深深扎在故乡的泥土中。他用科研成果筑牢“中国建造”的基石,更以赤子之心为家乡发展倾注心血。
1944年出生的龚晓南,在罗埠度过了清贫却温暖的童年。家中七兄妹排行老大的他,11岁时曾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是乡亲们凑出的“一斗米、一捆柴”托起了他的求学梦。从汤溪中学到清华园再到浙江大学,这名农家子弟最终成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首位本土博士,创建了享誉国际的复合地基理论。
在杭州大剧院深基坑告急时,在乍嘉苏高速攻坚时,这位“大地医生”总能力挽狂澜。目前,龚晓南团队已经“把脉问诊”全国几十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多个大型城市重点项目,攻克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对于家乡的建设,他有着更深沉的情怀。“当年踩着乡亲铺就的求学路走出大山,现在该是我们为家乡铺路的时候。”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故土,先后担任金华博士联谊会会长、市科协名誉主席、市海内外人才总会副会长,发起“婺智回归”工程,以智囊团身份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金华的地基条件普遍比较好,龚晓南团队处理的工程不多,但他依然时时关心着,适时为金华老火车站改造、婺江沿岸基坑工程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对于金西区块开发,他邀请同济大学副校长为新农村规划建设出谋划策;2023年79岁高龄的他还在为九峰书院重建事宜倾注心力;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他多次建议“以科技创新夯实产业地基,以教育先行筑牢人才地基,以文化传承培育精神地基”。
2023年3月,他站在汤溪中学讲台上,用乡音讲述“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台下300多名师生将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同年,由他设立的“金华一中启杰奖学金”,特别规定向农村学子倾斜。那个曾感动全网“弯腰倾听小记者提问”的温柔瞬间,是他对教育反哺最生动的注解。他说:“要像处理地基那样夯实教育根基,人才振兴才是地方振兴最稳固的地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今的金华开发区,正如同龚晓南创立的复合地基——以科技创新为钢骨,以乡愁文脉为精魂,将天南地北的金华力量紧紧凝聚。而龚晓南这位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故土深耕希望的根系,用桑梓情浇灌赶超梦,“最深沉的力量,永远生长在故乡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