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智汇金开 共赴未来

郑竹三:笔底千山寄乡愁

记者 胡晨歆/文 姜岚/摄

“家乡的绿水青山总是我所描绘的对象。”今年82岁的郑竹三总时不时想回家乡看看。在接受采访的两个月前,他又回了一趟老家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他说,家乡的九峰山、厚大溪、古村落都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上一次回去后,他把家乡九峰山某座山峰的样子搬到了画上。

郑竹三,号九峰山人,现任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黄宾虹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湖画院副院长等职,是一位集书画、文学、评论、考古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家。他出生在汤溪九峰山脚下,后随母到杭州上学,他从小喜欢美术创作,后师从浙江美术界名流余任天、陆俨少、周昌谷等名家。

作为从汤溪走出去的艺术家,郑竹三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50多年前,他偶然在师父陆俨少家中看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画中的景色让他倍感熟悉:“这画的不就是我家乡的九峰山吗?”

从此,郑竹三便四处搜集历史文献材料,探寻黄公望与汤溪九峰山的联系。去年9月,郑竹三与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汤溪,寻九峰之“迹”,探名画之“根”。他们让汤溪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镇为更多人所熟知。

“每次回到家乡,新变化、新发展总是让我感到欣喜,尤其是看到金西的传统文化被不断地发掘、发扬,并且以各种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郑竹三说,今年3月中旬,他回到金西,参观了汤溪镇寺平古村的特色砖雕文化馆和罗埠老街上的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每一处都给他带来新的惊喜。

“寺平古村的这些砖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郑竹三看来,砖雕艺术的活化利用,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罗埠文化艺术中心里以农具器物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物证体系,则承载着民众生存智慧与集体记忆。“艺术家应以采风创作实现乡土文化转化,使文化遗产具备现实观照与时代价值。罗埠文化艺术中心里陈列的老物件让我倍感亲切,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种集中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特定的民俗文化平台,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

郑竹三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喜欢把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诉诸画作中。画画时,老人完全沉浸其中,“有时候叫他是听不见的,总是聚精会神。”他看着父亲作画的身影,总想,保不准父亲的心绪又回家乡了。但凡有人来看父亲的画,父亲总是先拿出有家乡风景的,并乐此不疲地给人解释,画中画的是家乡哪里。

谈起月底要回家乡参加金华开发区发展大会,郑竹三说,这两年开发区在挖掘金西三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上动作频频,这次回乡他最关注的就是金西对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城、寺、庙、观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采访结束时,郑竹三展开一幅长达50米的画卷。“城市里的写生总带着焦虑感,而故乡的山水会主动走进画纸。描绘故乡的山水我喜欢用长卷,因为涌入脑海的风景太多了,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