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红 “勤学苦练才熟能生巧”
有这样一种木工技巧,叫半榫破头楔。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木片,被巧妙设计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形态,与榫槽的形状完美契合,将榫头牢牢锁在榫槽之内。不用钉不用胶,但木作稳稳当当,除非对整个结构进行破坏,否则榫头绝无可能自行脱出。
这种技巧,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婺江建设集团木工班组长伍小红的绝活,也是他坚持了30多年的匠心。
当然,他的绝活不仅于此。1968年出生的他,愣是用一把木工凿,把自己从一个青涩的木工学徒,“刨削”成了掌握半榫破头楔、燕尾榫、破头楔等几十种即将失传的木工绝活的“现代鲁班”。
伍小红是传统的木工师傅,小学时村里的木工师傅一刨刨一斧斧将一根圆木不钉不胶变成家具,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于是,高中毕业后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随后怀揣一把木工凿加入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金华市婺江装璜有限公司,成为木工班组的一员。
在伍小红看来,榫卯技艺是木工的基本功,只不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市场开始追求速度和效益,很多手艺人主动或被动地慢慢放弃了这门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
“做一件同样的家具,用榫卯结构纯手工制作所花的时间起码是现代工艺的3倍,但用这种技艺做的木作更环保、耐用性更好,是可以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伍小红不想看着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失传,几十年里埋头钻研,刻苦磨炼,“木工这行,讲究的是钻研与打磨,没有捷径,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做出精品。”
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件精品?他拿一块由圆木刨削而来的方料给记者举例——四个角都得是标准90°——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精准。不然,一步偏步步偏,后续的打眼、开榫都会出问题,最后的组装更是无法进行。
那么,精准又是什么标准?他拿出木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组装后,榫卯之间空隙0.5毫米,扣1分;1毫米,直接扣光。在他看来,0.5毫米的空隙其实很大了,“组装好之后空隙间最多只能有一些木屑的厚度,在0.1毫米以下,才能做到严丝合缝。”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时代中,老技艺要活下去,必须要创新。伍小红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在不断磨炼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也在不断适应调整,让老手艺与钢筋水泥对话。
经典案例是市区万佛塔的重建。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结合榫卯传统做法,截然不同的施工工艺,让接下重任的伍小红压力山大。
伍小红每天都待在现场,江边的高塔,四面透风。“夏天倒还好,最怕冬天下雨下雪,风雨雪通通往里灌,那叫一个冷。”他说,那段时间,每天从底到顶要爬六七趟,“万佛塔总共600多个台阶,相当于一天要爬大约8000级台阶。”
这期间,伍小红大胆创新,利用木工的透销、栽销、走马销等传统手艺,成功解决了飞檐木质弧度制作与方椽、圆椽的安装问题,既守住飞檐翘角的古韵,又驯服现代钢构的筋骨,很好地再现了千年古塔原有的风貌。他创新提出的改进方案,科学合理省工省料,更是让设计方啧啧称赞,称对后续同类工程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样的精品工程,伍小红参与了很多,浙师大图书馆、永康科技五金城会展中心、义乌市中医院……多数获得鲁班奖、钱江杯、双龙杯、茶花杯等奖项。
伍小红说,如今他有了新的愿景:筹建非遗木工技艺传承基地,推动榫卯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主导“农民工工匠培养计划”,助力更多劳动者向技能型人才转型;探索传统工艺与智能建造国标的融合,让千年木艺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