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特别报道

胡华东 “研发农机也要‘双抢’”

全国劳动模范胡华东,是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与很多埋首实验室的工程师不同,肤色黝黑的他,身上有着明显的长期日晒痕迹。

“做农机研发嘛,跟农民一样,也要到田里地里作业现场‘双抢’,趁着农时抓紧试和改。”胡华东说,他是农民的孩子,30多年一直做农机研发、和农民打交道,“跟农民确实也没有什么差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机研发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石。在很多人眼里,农机就是笼统的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但在胡华东这里,仅收割机就有收小麦的、收水稻的、小麦水稻通用的、适合北方旱地的、适合南方水田的、适合大棚的……

“现在农机越来越个性化,金华的苗木、永康的毛芋、温州的西红柿、北方的麦子,都需要量身打造的专属农机。”30年,从普通员工到研究院院长,身经百战的胡华东深知一台好农机的标准:要有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的个性化优势,要扛得住恶劣条件下的高强度使用,还要经济实惠性价比高。

需求就是挑战。

近年来,南方水稻种植“单改双”,农用拖拉机使用需求大增。但问题随之出现。传统的轮式拖拉机普遍适用旱地,在南方水田作业时频繁陷入土层,导致后续插秧机、收割机无法使用。怎么办?用接触面更大的履带拖拉机。胡华东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展长达3年的艰苦攻关,对履带拖拉机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系统都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从发动机的功率匹配到液压系统的稳定性调试,从车架的结构优化到差速转向的精确控制,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差速转向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公司的履带拖拉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

在南方水田作业性能优良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在北方麦地遭遇排水沟困境,部分箱体开裂车架变形。正值麦子抢收时节,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没有时间慢慢分析数据再一一改善,金华也没有现成的大面积麦田可供试验,胡华东索性叫来挖掘机,在企业实验田里开挖,模拟最真实的作业环境,蹲守在地里边试边改边验证。“改了试试了又改,一旦机器试坏了就需要整台拆掉再重新安装,一个星期内高强度试用17个箱体,终于解决问题”。

胡华东说,这种顶着巨大压力的争分夺秒对农机研发人员来说是常态。“每一台农机的验收都需要经过几千小时的验证,实验室的测试只是部分模拟,真正的检验要在实际应用中,而农时又转瞬即逝。”所以,在忙碌的农业“双抢”时节,胡华东和他的团队总是准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利用中午农民休息的时候顶着最毒的太阳抓紧试抓紧改,“我们团队的人都黑,晒的,他们说我们看上去比农民还农民”。

30年来,胡华东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始终扎根在农机研发最具挑战性的一线阵地。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团队持续创新,累计申请了50多项专利,涵盖了农机领域的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2项团体标准的制定。由于在标准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还荣获全国农机标委会突出贡献奖。可他说:“其实对我们来说,研发出来的东西,农民适用、能推广、能量产,才最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