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龄塔的秘密
张绍芳
巍巍耸立的宝塔,常常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地方、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乡愁的化身。
女埠双塔
据专家统计,兰溪的古塔数量位居金华前列。女埠街道下潘村前后,就有一对古塔。位于下潘村岩山上的前塔,称为“永龄塔”;位于垷坦村平郭山上的后塔,称为“仁寿塔”。两塔合称“女埠双塔”,于2017年1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寿塔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垷坦村进士周昊亲弟弟、富商周旻出资白银千两倡建,而永龄塔的建造年份,此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始建于明朝初年。兰溪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采取了相对谨慎的做法,只记作明代,未作具体年份断定。
永龄塔为楼阁式空心砖塔,坐东南朝西北,面向下潘和虹霓山村,共六面五层。在第五层西北方向立面镶嵌着一方茶园石质地的塔名石匾,长115厘米、宽40厘米,上面楷体双钩阴刻竖书“永龄塔”三个大字,每个字径约 30厘米。在第三层的西北立面镶嵌着一方更大的茶园石质地石匾,长130厘米、宽65厘米,上面楷体双钩阴刻横书“岩瞻”两个大字,每个字径约55厘米。题额上款为“皇明崇祯八年”,下款为“荣阳兼善谨志”。据此,似乎可以确定永龄塔落成于明崇祯八年(1635)。
那么,“永龄”“荣阳兼善”是什么意思呢?
永龄其人
下潘村主姓潘氏,“荣阳”是潘氏的郡望。虽然比较规范的写法是“荥(读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一带),但江南一带潘氏宗谱多写作“荣阳”,下潘潘氏也不例外。
远祖潘皓,字益白,于唐末自处州括苍(今丽水一带)徙居金华县城七宝寺。长子潘璨,字伯玉,钟情兰溪山水,择葬于兰溪望云乡(今女埠黄店一带)垷坦之原。璨生子潘华,娶唐氏,吴越国时官至枢密直阁学士。潘华的长孙潘宗礼自金华迁居兰溪望云乡大堰口(今下潘、垷坦村一带),次孙潘宗望迁居永康,后与兰溪皇族赵氏联姻,即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祖母潘氏一支。宗礼生一子潘棣,以子贵赠右金紫光禄大夫。棣生六子,其中第四子潘杲,北宋大观三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光禄寺大卿、直秘阁,特进银青光禄大夫,赐紫金鱼袋。之后,潘氏子孙人才辈出,明代大儒章懋称“纯孝乡潘氏由杲而下六世仕者二十余人”,且为官任职都能世守“清潘”美誉。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潘氏后人潘庭椿,字永龄,谱行浩十,自桃花坞迁回中王居住,即今下潘村,下潘潘氏称之为“浩祖”。
潘庭椿字永龄,与永龄塔的塔名相同,难怪传说宝塔始建于明初了。那么,是不是明初潘永龄所建呢?
祖资建塔
潘永龄回迁下潘村后,子孙繁盛。第七世孙潘尚恩,字思义,号望亭,为人慷慨,担当肯干,就想在下潘村西南的平天塘畔倡建一座祖庙,用以纪念始迁祖潘永龄。可惜未能如愿,便将所募集的资金在村东岩山上造了一座塔,谱中记作:“(潘尚恩)尝欲营建祖庙于平天塘之左,惜为事变所阻,爰将浩祖遗资造塔一座于岩山之顶焉。”这座塔即今永龄塔,永龄塔的“永龄”也确实指的就是潘永龄,只不过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
塔身上的纪年是“崇祯八年”(1635),倡修人潘尚恩生于明嘉靖壬戌年七月,卒于明崇祯辛未年(1631)十月,永龄塔是否更早就开始筹建了呢?
无独有偶。在塔身的第三层内侧墙体上,也镶嵌着一方砖质碑记,长65厘米、宽30厘米,楷书阴刻:“童君仁喜助宝塔一层。”在塔身的第五层内侧墙体上,镶嵌着另一方砖质碑记,长65厘米、宽30厘米,楷书阴刻:“童明卿、舒氏喜助宝塔一层。”
据虹霓山村《黄冈童氏宗谱》记载,童元悌,字君仁,号石屏,县学生、乡饮大宾,娶五塘(今午塘)舒氏,继娶杜氏,生于万历甲申年三月,卒于康熙癸卯年八月。童元俊,字明卿,号彦阳,府学生,妻子也是五塘舒氏,生于嘉靖乙丑年十一月,卒于崇祯戊辰年(1628)七月,比永龄塔上的纪年早了近7年。
在永龄塔的第三层和第五层,还发现多块带有“岩”字铭文的塔砖。虽然永龄塔位于岩山上,俗称“岩山塔”,但只有一个岩字,更可能是捐助者的名字。据下潘村潘氏宗谱,潘岩,字子虚,是潘尚恩的族叔,长女嫁给了虹霓山童氏,与童君仁、童明卿同族。他出生于嘉靖乙酉年七月,卒于万历乙巳年(1605)十一月,比塔身纪年早了近30年。
难道,永龄塔开造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年间重修或续修完工?
兼善达斋
解谜的突破口似乎落在了题写“崇祯八年”的潘氏“兼善”身上。
然而,查遍下潘村及下潘桥头的潘氏宗谱,与兼善有关的文字记载,只有一处:潘达,字兼善,行兴四,系潘昙的八世孙、潘永龄的族叔,下潘桥头人。
一位元末明初的先人,自然不可能在明朝末年的石匾上题字。恰如下潘村将募集用于建塔的资金称为“浩祖遗资”,将建成的塔称为“永龄塔”类似,此处的“荣阳兼善”或许就是下潘桥头村的潘氏后人为了追祀潘达而设立的民间会社。永龄塔的始建年份仍然无从确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潘村明朝的一位在外人士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
潘岩的叔伯哥弟潘巍于明中期自下潘村迁居杭州,其玄孙潘之淙,字无声,号达斋,是明朝晚期知名的文人,与当时的“西泠十子”相师友,时论文名可与董其昌、陈继儒并驾齐驱。他的书法名著《书法离钩》至今仍为学者所重。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方崇祯元年由他题诗的特制古墨,诗文长达196字,字体为隶书和金文,结体奇崛,堪称珍品。从潘巍定居杭州后已经过去好几代了,但潘之淙依然对故乡兰溪充满了感情,著有《瀫上草》诗集。
崇祯五年(1632),桐城人吴国琦(字公良,号雪厓)出任兰溪知县。正月,兰溪长出了奇异的白色兰花,引起地方轰动,而吴知县敏练端严,甫一上任就体察民情,深得民心,当时舆论认为这是兰溪政治清明的祥瑞预兆。潘之淙当时极可能恰好回兰祭祖,听闻此事专门作了《白兰花诗有序》,序文称“吴雪厓明府治兰三月而政浃,白兰茁秀四英,且属王正时也,喜和。”此外,他还为下潘村写下了《晓登岩山记所见七绝句》六首。这些诗篇中,潘之淙对于明代下潘村恬静的农耕生活、幽美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北山黄大仙文化都有生动的描述,唯独没有提到岩山上有塔。
潘之淙生于万历甲午年九月,卒于崇祯乙亥年(1635)四月,与永龄塔上的纪年是同一年。古人的字号,互为表里。《论语》:“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斋与无声关联度不高,反与“兼善”互为表里,“兼善”会不会是潘之淙的另一个的名字?“岩瞻”二字字法雄奇,如果真是潘之淙留下的笔迹,那真是无价之宝,将为古塔增色不少!据此也可推测,永龄塔始建于崇祯五年(1632)之后 ,落成于崇祯八年(1635)。
千秋辉映
募资建造永龄塔的带头人潘尚恩于崇祯四年(1631)过世,他的儿子潘应瑞于崇祯三年(1630)过世,这或许就是谱中所说的突发“事变”。他的儿媳虹霓山童氏继承遗志,将遗产转捐为建塔费用。童氏卒于康熙乙卯年(1675)十一月。童明卿本人卒于崇祯元年(1628),但他的妻子舒氏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潘岩妻子及孩子的生卒年失载,但可以肯定,和潘尚恩、童明卿一样,在他们本人过世后,家人们继续秉承亲人遗志,共同筑成了这座五层宝塔。
虽然它不及七级佛塔高大,但它来源于古老的唐代遗制,如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内部都是五层结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寓意着地方百姓金枝玉叶永延龄,风调雨顺年丰盛。破译塔身文字的密码后,我们更加赞叹,这座耸立在高高的岩山上的永龄塔,是一座知根溯源的感恩塔,也是一座承前启后的志气塔,更是一座睦邻友好的和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