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2025年浙江省暨金华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举行
记者 叶骏
操场上空飞机轰鸣,时而变换精彩姿势,时而留下彩色烟幕;会场大展板前,一群学婺剧的孩子敲锣打鼓,神采飞扬地演奏欢快的音乐;操场边,各所职校的技能与产品摊位一字排开,东河肉饼、磐安药膳、东阳木雕、油画、婺州窑以及无人机、原子车、平衡车、精密模具等,让人应接不暇……
5月11日下午,2025年浙江省暨金华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此次职业教育活动周围绕“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主题,设置产教融合创新路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等系列活动。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及金华市各中职学校的师生,现场展示专业建设成果和技能,全景呈现职业教育赋能个体成长与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悉,我市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已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良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4.3万人;共有5所高职院校,其中两所为职教本科院校,规模位居全国地市前列。去年,金华中高职一体化等长学制培养已有5630人,中本一体化培养达8个班,形成完备的职教本科、高职、中职纵向体系。全市还建有职业教育体验中心(基地)6个、职普融通班35个,正在创建2所综合高中,横向融通职教格局初步形成。
此外,金华市职业教育注重产教融合,建立多个产教融合平台,如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去年,全市已有3个县域产业学院,共获评19个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建有800余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贯穿于育人各环节,去年金华职业院校师生在全国及职业能力大赛中,斩获9金3银4铜的好成绩。
现场,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开荣分享了自己的技能成长故事。他曾先后指导75个湖羊生态基地建设和湖羊养殖,建立全国首个万头湖羊种羊基地,培养了200余名四川广安当地湖羊养殖技术人员,带动92个村、1.5万余名群众增收。他以自己的故事勉励全省职教学子,以劳动光荣铸就人生底色,以创新突破打破成长壁垒,以变更引领定义未来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还举办了“共生·共富”产教融合创新路演活动,分别包括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发展论坛、“少而精”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沙龙、项目路演与职业体验3个环节。现场专家一致认为,“少而精”不是简单缩减规模,而是通过高质量、特色化、可持续路径,让中职教育成为共同富裕的“人才引擎”。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在专家点评环节,特别提到中高职一体化等长学制培养模式,这样的贯通一体化培养,有利于减少学生时间、精力与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浪费,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深入,更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这款由我们团队研发的高性能仿生跳跃机器人,经过测试,可以跳出超过自身长度60倍的距离。”在项目路演与职业体验现场,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王振阳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研发的跳跃机器人,在他的调试下,一只身长10厘米的“机械蛙”惊艳一跃,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职业教育让我真正理解了‘做中学’的意义。比如,在研发这款机器人时,课堂上学习的机械原理、物理公式变得鲜活起来,训练‘理论+实践’的闭环思维,相信未来遇到更复杂陌生的技术领域时,我也能从容应对。”王振阳说。
“这款由金职大师生团队创新攻关的新型复合材料,针对国内高端钎料被国外‘卡脖子’问题,突破传统脆性焊材制备难点,有效提升带材成型能力与塑性,未来可应用于航天航空、微电子、核电等高端领域。”参与非晶钎焊带材项目研究的陈丽莎同学说,“很多人觉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技工,但学习经历告诉我,职业教育不仅教授设备操作,更教会我们用科学的技术思维解决尖端问题,技能人才也能撬动高端产业。”
近年来,金华职业教育勇当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全市职业院校聚焦“2+4+X”重点产业,建成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医药卫生、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等20个专业群,基本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创建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1所,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4所,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9个、省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4个。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表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产业、面向创新、面向智能、面向国际的教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确立了产教深度融合、职普有效融通的发展思路。今年,省政府启动第二期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并把高水平专业群增加至100个。积极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设立27个县域产业学院,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未来,职业教育要持续做好“调结构、提层次、拓空间、优服务、保质量”文章,把发展好职业教育的担当与信心,传递给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