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4版:要闻

小院夜谈,让居民做主“身边事”

本报消息(记者 吴璇)居民白天上班,晚上受邀参加“邻里夜话”议事,通过“小院夜谈”议事平台,小区绿化树遮光等问题得到了解决。5月12日,家住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和悦社区银桂院小区的业主们说起社区解决树木遮阳问题,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在和悦社区,社区探索打造的“小院夜谈”议事平台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妙招。

事情还要从一个求助说起。银桂院小区建成已超过15年,小区内的乔木因过度生长一直是居民们的“吐槽对象”。“我家住六楼,还是被树冠挡住了阳光,家里常年阴冷潮湿。如今年纪大了,这样的环境真吃不消住。”家住3号楼的张阿姨碰到正在小区巡查的网格员朱啸天、滕陈磊,忍不住倒起苦水。

“采光投诉一直是小区居民的烦心事。”朱啸天告诉记者,仅2024年春季,网格员就收到了23件有关采光的投诉意见。面对居民们日渐高涨的需求,社区以网格为单元建立“问题台账”,形成了11幢楼宇的树木遮挡数据。

修还是不修,该怎么修?谁来修,钱谁出?面对一系列问题,社区创新推出“小院夜谈”议事平台,邀请居民参与。就在居民楼下小广场,3场专题讨论会吸引326户居民参与。绿化专家现场解读技术规范,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讲解审批流程,网格员引导居民围绕修剪方案细化讨论,大家最终确定“保留主枝干、分阶段施工、控制修剪高度”的平衡方案。

方案有了,具体实施怎么做?社区通过网格员“白天入户+夜间恳谈”模式,两周内完成98%居民签字确认。从共识到落地,社区构建全流程闭环机制,其中审批环节通过“民意表+专业方案”并联申报,7个工作日完成绿化修剪许可,较常规流程提速50%;施工阶段采取“日巡查+分类保障”,既解决噪声、清运等共性问题,又为2户居民定制矮灌木隔离带;验收环节组织三方联审,对3处不达标点位返工完善,并将绿化养护纳入网格常态化管理。

随着树冠上的枝丫接连落地,张阿姨家的阳台迎来久违的阳光。“现在家里敞亮了,从窗口望出去,视野也开阔了。”张阿姨笑着说。如今走进银桂院小区,修剪整齐的乔木与新增的绿植相映成趣,闲置多年的小广场重现孩童嬉戏场景。据统计,改造后小区投诉量同比下降76%,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2%。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群众主体意识。”社区党委书记汪燕飞表示,银桂院经验正被提炼为“网格发现—多元协商—闭环落实”标准化流程,从绿化修剪到电梯加装,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通过“小院夜谈”找到最大公约数,让“政府配菜”转向“群众点单”,逐渐实现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