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兰溪枇杷新果缀枝头 产业有奔头

【编者按】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自古以来,金华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饶的物产。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彰显着金华物产的独特品质和文化底蕴。如今,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金华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致富增收的增长极。本报今起推出《地理标志“金”名片》专栏,报道金华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魅力和产业发展状况,为读者打开了解金华地理标志的窗口。

记者 蔡文洁/文 胡肖飞/摄

作为初夏第一果的枇杷,每到5月,就让人心生惦念。走进兰溪市女埠街道穆坞村,满山的枇杷树郁郁葱葱,一颗颗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客商、游客前来蹲点收购,体验采摘。

记者从兰溪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由于气候温润加之科学有效的管护,今年,兰溪枇杷不仅品质佳,产量也较去年增长30%以上,预计将达1.2万吨,鲜果产值达2亿元以上。

枇杷作为兰溪六大地标农产品之一,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历经数十载的辛勤耕耘,枇杷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17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先后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浙江省“土特产”名录。全市目前枇杷种植面积约2.2万亩,近年来,兰溪锚定“地标富农”跑道,以品种优化、设施提升、数智赋能,全力推动土特产提质增效和强村富民。

“今年的枇杷口感特别好,销量也特别好。”兰溪市垷坦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树新这几天忙着把客户预订的枇杷打包发货,近至杭州上海,远至新疆甘肃,兰溪枇杷卖到了全国。

“接下来,我们准备将兰溪枇杷摆上‘世界货架’,顺利的话今年就能出口新加坡。”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创建了2个出口备案基地,具备了枇杷出口能力。

走出去的背后,是兰溪对枇杷品质提升和品牌保护的持续努力。以往,兰溪枇杷产业受冻害、高温等气候影响大,同时存在品种结构单一、优质稳产关键技术普及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枇杷产业的发展。

在农业部门支持下,不少种植户进行枇杷基地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大棚设施规模,建成枇杷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将大棚种植环境控制在理想状态,有效避免冻害、花腐、裂果等情况的发生。“我们从2014年开始探索储备设施大棚技术,2022年完成技术积累后,两年时间内新增设施大棚300余亩,目前已建成510亩。”该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7年,兰溪设施枇杷大棚面积将达到1000亩以上。

设施大棚技术,除了让枇杷不用再“看天吃饭”,还可以大大提早枇杷的上市时间,抢占市场。在黄店镇鸡啼坞家庭农场,早在3月下旬,新品种“三月白”特早熟枇杷就开始陆续成熟上市,负责人俞冬暖介绍,“三月白”枇杷设施栽培技术使上市期提前30天以上,深受市场青睐,价格可以卖到400元/公斤,是普通优质白枇杷身价的6倍。

据悉,2021年以来,兰溪与福建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共建浙江枇杷优势区域,成立枇杷产业专家团队和浙江枇杷科创中心,先后引进“三月白”枇杷、“迎霜”枇杷等新品种(系)35个,经过4年努力,部分新品种已在兰溪开花结果。“接下来,我们计划开展枇杷新品种推广,设施枇杷栽培技术推广,改良枇杷种植结构,实现枇杷果期从50天延长至80天。”

更令人期待的是,一颗枇杷正在裂变出N种可能。下一步,兰溪将通过深挖枇杷花、果、叶功效与作用,经初加工、再加工、深加工形成吃枇杷果、品枇杷蜜、尝枇杷膏、喝枇杷花茶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发展。同时对穆坞村、虹霓山枇杷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进行整体提升,引导枇杷种植与农旅、健康休闲观光结合,走产业提升之路,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枇杷这颗小小的黄金果,给兰溪带来的是一条长长的致富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田野上,也将孕育出更多“甜如蜜”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