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分台上, 金华姑娘见证陈芋汐夺冠
记者 方 璟
不久前,2025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完赛,中国跳水队包揽所有项目金牌,斩获9金4银共13枚奖牌。在女子十米跳台项目决赛中,中国队选手陈芋汐的几次跳跃,多名裁判给出满分10分或者9.5分的高分。最终,陈芋汐以431.25分获得冠军。
“现场看到真正的‘水花消失术’,真的很震撼!”本次比赛的赛事志愿者中,有一名金华囡,负责核算运动员的最终得分。能够近距离看到中国跳水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参与大型赛事服务,吴欣难掩激动。
吴欣今年23岁,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就读研究生。作为法学院的学生,她不仅系统学习了法律理论与实务,还通过课程中严谨的逻辑训练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快速判断与精准执行的能力,这对她在赛事中高效完成分数核算工作大有裨益。她担任了此次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北京)的竞赛部门志愿者,需要在每位裁判打分后,迅速计算出运动员的实际得分,并与打分系统计算的结果进行核对。
“裁判们打分速度非常快,运动员跳跃动作刚结束,分数就出来了。我必须迅速记下这些分数,然后进行计算。而现场又非常嘈杂,这对我提升在复杂环境中快速且准确完成工作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吴欣说。
想要成为竞赛部门志愿者,特别是参与运动员分数记录、核算工作,要求可不低,不仅要对赛事项目、评分标准等相关内容十分熟悉,还要在比赛中关注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情况。赛前,吴欣专门学习了跳水比赛的相关知识。“我记得这次比赛中,有一名外国运动员上报的动作是5152,但是完成时明显转了三周,所以其实他跳的动作是5156,那么他的动作就是无效的,只能记为0分。”吴欣介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记分员对裁判打分和打分系统的显示得分进行再次核对。因为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和播报员播报最终成绩的相隔时间仅有30秒至1分钟,这非常考验记分员的快速反应和核算能力。
赛前培训的时候,老师告诉吴欣,他们是最先知道裁判员给出分数的人。当陈芋汐完成动作后,吴欣看到记分屏幕上出现了三个“10分”,非常激动,“实在是太自豪了”。
这并不是吴欣第一次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她都曾参与服务保障工作。杭州亚运会筹办期间,她经由学校推荐,加入亚运会组委会场馆及赛事运行组实习。“我在亚运会组委会和金华市体育中心都实习过一段时间。可以说,我也为家乡承办亚运会贡献了一份力吧。”吴欣开玩笑道。
实习期间,吴欣参与过场馆流线图设计、场馆风险评估、赛事赛程表编制等多方面工作。“我本科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筹备有基本的了解,但真正参与到其中才发现,想要办好一场大型赛事,不仅考验主办方的综合能力,还考验点点滴滴的细节。”
吴欣举例,在设计场馆流线图时,她和工作人员需要反复模拟技术官员、运动员、观众等不同群体的轨迹,规划好各个单元的路线和工作区域。“有时候,我们的工作甚至需要关注到场馆内的一小块草坪。”她印象最深的,是承办亚运会足球小组赛的金华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记录草坪的养护日记。“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一场球赛踢完了,也就看完了,但幕后的工作,即使是运动员脚下踩着的草坪,都凝聚着不少人的日日夜夜。”
多次服务大型赛事的经历,让原本就对体育感兴趣的吴欣更加热爱。“像这次跳水比赛,我看到很多不同国家的选手,在赛场上是竞争对手,赛场下却是可以拉手、比心、打闹的好朋友。”在吴欣看来,体育竞技的魅力除了挑战极限,运动员们展现的真挚友谊,比奖牌更加耀眼。
当下,正在学习法律的她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学院开设的国际法课程和涉外法律实践,让她对体育领域的法律事务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跳水世界杯总决赛,裁判长李娜非常贴心地给我进行职业规划,她告诉我,国际组织特别是反兴奋剂组织,正在寻找懂法律的体育仲裁人士,未来我想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