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前的大学毕业证书长啥样
记者 朱 翔 文/摄
“这是我父亲在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毕业时的证书,距今已有115年历史。他保存了65年,我又继续保存了整整50年,今天我把它无偿捐赠给博物馆,希望它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研究价值。”5月15日,义乌教育家何菁之子、年已86岁的何芹生动情地说。在义乌市博物馆藏品捐赠仪式上,何芹生捐出15件(组)父亲及自己的藏品。
何菁是义乌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人,与鲁迅、沈钧儒、吴山民等名流交往较密,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1911年,他被省教育司聘为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监督(校长);1924年,他出任首任义乌教育局局长;1956年起,他获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他也是义乌第一届至第三届政协委员。
何芹生出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义乌完成小学至高中的学业后,195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大学毕业后,何芹生曾任上海市轻工业局科技情报所所长、华东轻工信息中心理事长、上海何氏科技研究所所长、中美合资上海好惠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机电一体化》杂志副主编等,是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专家。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收集与父亲有关的资料,但跑遍省、市、县三级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获却很小,他们那一代人的物件存世很少。”何芹生说,“每一件历史文物,都在讲述着一个丰富的历史故事。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将父亲和自己的这些资料、物件捐赠出来,让先辈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何芹生介绍,宣统二年(1910),何菁在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获得的毕业证书非常罕见。“当年,像这样规格的学校全国只有6所。浙江是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毕业证书对了解清末浙江教育非常有意义。”何芹生在清华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平面叶栅风洞流场调整方法》手稿,可以一窥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水平。
当天的藏品捐赠仪式上,除了何芹生捐出15件(组)藏品,还有其他7名爱心人士将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他们的无私捐赠,不仅丰富了义乌市博物馆的藏品资源,更体现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
义乌市博物馆馆长王永平介绍,近三年来,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捐赠下,该馆共接收了85批次514件(组)珍贵藏品。“这些藏品见证着义乌市博物馆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内涵、为社会保留历史记忆所做出的努力,为义乌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星光。”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在义乌这片商贸繁荣的土地上,每一件与商贸等历史相关的物品,都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珍贵见证。”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应治中在感谢各界爱心人士慷慨捐赠的同时,呼吁更多市民共同守护历史文脉,激扬文化自信,为世界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商贸文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