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专版

兰溪领“ ”共赴“ ”好时光

金晓

兰溪珍果,首及杨梅。

在兰溪杨梅核心主产区——兰溪市马涧镇的杨梅果园里,紫黑发亮的“黑炭梅”缀满枝头。兰溪市杨梅产业协会会长、兰溪市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梅基地负责人陶奉源说,基地有300亩杨梅,其中160亩采用设施栽培,上市早、品质好,精品果售价可达每公斤240元。

已有千年杨梅栽培史的兰溪,是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产区。

1999年,兰溪制定实施了《兰溪五十里杨梅长廊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种植、设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以云山街道、香溪镇、柏社乡、马涧镇为主的“五十里杨梅长廊”。

2003年,兰溪柏社乡下蒋坞村梅农唐勇富用200根毛竹搭出了浙江省第一个杨梅大棚。自此开始,一批又一批梅农在杨梅山上接续奋斗,用创新实践改写“靠天吃饭”的千年宿命。

2009年,杨梅大户倪晓明搭了一个全钢架大棚。第二年,杨梅全部挂果,提早一周上市。因为果型饱满、汁多香甜、个头大,售价比露天种植的杨梅高出好几倍。

好技术才能种出好杨梅,科技创新才是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此后,兰溪大棚杨梅栽培技术不断完善,相继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开展院地合作,建立兰溪杨梅“博士创新站”,形成“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主体+制造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攻关机制,因地制宜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品种选育、设施栽培、绿色防控等品质提升技术的示范推广。兰溪杨梅产业加快数字化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运用,全力打造一个个集物联网管理、大数据追溯深度融合的“数字农场”,推动杨梅特色农业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为推动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兰溪还首创“集中流转—国企赋能—市场供地—政府确权”土地流转模式,破解果园流转难、延期承包难的痛点,提振经营主体投资信心。另外,兰溪开发助农融资套餐,在全省首推杨梅生产设施产权无抵押担保贷款。

杨梅具有“头日新鲜、次日色变、三日色味皆变”的特点,在众多水果中是出了名的“娇贵”。随着兰溪杨梅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延长采后销售链,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去年,兰溪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江大学、科技公司开展杨梅采后贮藏保鲜项目,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攻关,共同研发出杨梅AI保鲜技术,为果农破解保鲜难题。

得益于创新应用新包装技术与全面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兰溪杨梅的销售半径扩大了。去年,兰溪杨梅在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销量约为580吨,在杭州果品批发市场销量约为399吨,在嘉兴水果市场销量约为186吨……整体销量较上年增长超10%。当地杨梅种植户也纷纷创新营销模式,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我的网店今年销量挺高,很多新疆、青海、香港等地的消费者都给我的杨梅点‘好评’。”一位杨梅种植户说。

“6天时间三次出口,兰溪杨梅销往迪拜。”去年6月,兰溪七星山名果庄园的杨梅出口新加坡、迪拜,成为浙江省当年第一批出口海外的精品杨梅。出口到迪拜的杨梅,单颗售价达30多元。

近年来,兰溪不断创新杨梅全产业链集成改革,锚定打造最优产业生态目标,创造最稳定要素供给、最优质增值服务、最韧性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跃升。

2024年,兰溪杨梅种植面积约7万亩,其中大棚杨梅面积超5000亩,总产量约4.3万吨,一产产值超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带动2万多户农民增收。兰溪杨梅先后被评为浙江名牌、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兰溪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全力打造“全国精品杨梅第一县”。

兰溪还开展“一棵梅”全过程研究,引进省级湘湖实验室,致力杨梅酥、杨梅果丹球、杨梅气泡水、杨梅罐头、杨梅酒、杨梅干等30余种产品研发。杨梅成为一年四季都可品尝的产品,从“一月红”变“全年红”。

“紫黑乌亮、肉柱丰满、肉质细嫩、汁多味甜”,“13度的甜、14度的鲜”,兰溪杨梅创造了全省最甜杨梅记录,大棚杨梅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杨梅已成为兰溪的“品牌果”“形象果”“共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