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专版

五十里杨梅长廊:打造致富新“梅”景

王卫英 张婧 潘佳薇

云山街道:“东海梅”

成了“致富果”

笔者走进位于兰溪市云山街道陈家井村的“党的好干部”杨东海纪念馆。1987年10月,杨东海下村挂职扶贫,来到原路口乡陈家井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种粮难,行路难,致富难”的困境,他瞄准群山,根据地理环境和土质,引进7000多株杨梅苗,带领村民开启杨梅种植之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杨东海带领村民种植杨梅起,陈家井村的杨梅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如今的1500亩,全村杨梅收入达1000多万元。如今,村里成立了杨梅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东海”牌商标。“他把好的品种引到村里,现在我们村及周边的地方都享受到了福利。我家杨梅最多一天能卖几千元钱,一到成熟季,这里全是来摘杨梅的人。”谈起“致富果”,村民翁志昂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云山街道全域有4196亩杨梅种植区,其中250亩大棚杨梅通过错峰上市实现亩均1.5吨的产量和5万元的收益。2023年起,云山街道联合电商平台推出“杨梅采摘+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销售额增长20%。

近年来,云山街道以杨梅共富项目汇聚资源,着眼乡村发展目标,不断放大杨梅产业优势,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香溪:带货主播带村民

“上链接”

“大家好,我叫胖胖,欢迎来我家吃杨梅。”镜头前,自称“胖胖”的年轻人举着红得发紫的杨梅热情招呼。他是兰溪市香溪镇杨梅种植大户董天龙。在他身后的杨梅基地里,黑炭杨梅已挂满枝头。从父母手中接过“杨梅担子”的他,正用短视频和直播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在董宅桥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晓青架起手机,带着村民在镜头前吆喝:“咱们村的杨梅甜过初恋。”

皮肤黝黑的董天龙是典型的“农二代”。父母开荒种杨梅40余年,2020年,他创立“胖胖家庭农场”,将30亩大棚与70亩露天基地全用来种植黑炭、东魁等优质杨梅品种。“大棚控温控湿,杨梅甜度能达到15度。”他抓起一把杨梅比划,“精品果比例从30%提到70%,去年收入60多万元,是农场初创期的5倍。”

2023年,董天龙“触网”转型:拍摄修枝疏果的田间日常,直播杨梅现摘现发,吸引周边游客自驾采摘,线上订单已占三成销量。以前客商压价心疼也没办法,现在自己定价,一公斤东魁杨梅能卖到140元。

同样在手机屏幕前忙碌的董晓青,是被村民称作“青姐”的85后,正经历从“基层干部”到“带货主播”的身份跨越。“村里500多亩杨梅快熟了,老人们捧着杨梅找上门,不能让杨梅烂在地里。”董晓青说,“2023年,镇上正好组织短视频制作与直播培训,我就参加了,想通过网络渠道为村民售卖杨梅。”她翻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直播话术及运镜技巧。

在最新一条短视频里,董晓青带网友“云逛”杨梅大棚:“看这黑炭杨梅,下雨也不掉果!阿婆们早起采摘,就是为让大家吃上带露水的新鲜货。”镜头扫过挎着竹篮的银发老人,弹幕瞬间刷满“暖心”“下单支持”。董晓青计划组建村民直播团:“让董宅桥村和香溪的杨梅一起上热搜!”

香溪镇农办负责人说,近两年镇里已举办10多场电商培训,孵化出10多个“农民主播”,带动线上销售占比从不足5%增至35%。

柏社:古法种植+现代科技

在兰溪柏社乡的青山翠谷间,一幅幅杨梅产业图交相辉映:下蒋坞村的百年古树结出“科技新果”;杨梅种植大户叶兰奎的智能大棚上演“数字奇迹”;芝园村的共富基地谱写“集体篇章”……共同演绎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交响曲。

下蒋坞村坐落在兰溪北部丘陵地带,独特的微酸性土壤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杨梅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据村中族谱记载,自明代起村民便以种植杨梅为生,现存3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仍能挂果,虬劲的枝干见证着一代代果农的匠心传承。

近年来,村里推行“古法种植+现代科技”模式,通过疏果控产、有机施肥等技术提升品质,培育出“东魁”“荸荠种”等优质品种。“下蒋坞”牌杨梅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浙江省著名商标、省农博会优质产品、农业农村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等称号。2005年,“下蒋坞”牌杨梅荣获“浙江名牌”称号,填补了当时兰溪农产品在浙江名牌领域的空白。

2003年,下蒋坞村梅农唐勇富用200根毛竹搭了一个简易塑料棚,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杨梅大棚。可惜,因为不懂控温、控湿和授粉问题,果树没有挂果。唐勇富带着失望的心情把棚子拆掉了,之后再也没搭过。

然而,这一次看起来有点随意且潦草结束的“创新”,却破除了梅农的思想束缚。

今年,61岁的叶兰奎在8亩智能大棚里续写“杨梅人生”。物联网设备实时调控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让“东魁”杨梅单果重达35克,糖度提升至15%。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他的大棚杨梅比露天种植早15天上市,价格高出4倍。儿子运营的电商平台更让“柏社杨梅”走向全国,日销500单,手机屏幕成了“杨梅集市”。

芝园村水果共富基地的白色大棚群,则是另一种震撼。昨天,芝园村村支委徐国庆带着大伙一起掀开防虫网,露出缀满红果的“黑炭”杨梅:“去年产量4000公斤,今年产量7500公斤!”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的管理模式,使“黑炭”杨梅优果率达90%,各大水果商超纷纷上门收购,单价提升3倍。

基地不仅为村集体年创收10万元,还带动20余位村民就业,延伸出采摘游、冷链物流等业态,形成“一果带多业”的共富链。

数据显示,柏社乡杨梅去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当古树年轮遇见数据洪流,当个体智慧碰撞组织创新,这个浙中山乡正以一颗杨梅为笔,书写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共富答卷”。

马涧:打造

“精品杨梅第一镇”

这几天,兰溪市马涧镇又开启“杨梅盛会”,吸引了众多来自周边的“吃货”。

作为兰溪“五十里杨梅长廊”的核心主产区、兰溪杨梅的产业龙头,2024年马涧全镇杨梅栽种总面积达4.3万亩,占兰溪杨梅总栽种面积的70%以上,年产量3万余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带动镇域梅农增收30%以上。其中,大棚杨梅种植面积3200亩,占全省70%以上,是浙江省最大的设施杨梅栽培基地。

马涧镇下杜村是“浙江大棚杨梅第一村”,杨梅种植面积超2000亩,其中大棚杨梅1500亩,杨梅总产量2000余吨,产值近6500万元,所产的杨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全国十大精品杨梅”。

走进位于下杜村的杨梅园,大棚里飘溢着清甜果香,正在采摘“黑炭梅”的种植户开心地说:“去年,10亩露天杨梅的销售额只有3万多元,10亩大棚杨梅则卖到23万多元。看今年的势头,大棚杨梅的收入比去年还要好一点。这主要是我有一个好师傅。”

这个“好师傅”,就是去年获得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的“杨梅大学生”倪晓军。1997年,倪晓军从浙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下杜村,投身杨梅种植事业。他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的局限,从2011年开始,致力于大棚杨梅栽培技术的研发。经过近10年努力,他成功培育出品质上乘、口感绝佳的大棚杨梅。如今,倪晓军的杨梅基地有100多亩,种植杨梅树2000多棵,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杨梅亩产值从原来的6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5万元以上。

“自己富不是本事,带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本事。”倪晓军牵头成立“大学生杨梅产业联盟”,把50多户低收入散户组织起来,不仅提供前期搭棚资金,还开展树下教学,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2024年,该联盟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每户梅农收入均增加40%以上,所在村村民人均杨梅收入超10万元。

走进马涧镇七星山名果庄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蓝色电子显示屏,温度、湿度、实时监控、土壤情况、水肥状况等数据一目了然。所有这些管理数据,都汇聚成一个“追溯码”。果园负责人汤友贵说:“我们在每一箱杨梅的外包装上都贴有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便可查看杨梅从授粉到结果每一个阶段的生长情况。而且,只需通过一部手机,我就可以管控整个果园。”数字化管理加全程可追溯,所产的精品杨梅不仅受到周边市场的热捧,还远销新加坡和迪拜。

据悉,马涧镇正在着力构建“一带、三心、三区”总体格局(“一带”是产村共富示范带,“三心”是国际杨梅研究中心、世界杨梅种质种园和加工集散物流中心,“三区”是双创引领核心区、南部高山杨梅示范区和北部精品杨梅发展区),努力打造“中国精品杨梅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