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寻真]
一生的故事——再聊《地海传奇》
黄晓艳
也许我们还能清楚回忆起2000年伊始,《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掀起的魔法热。借由这股热潮,西方的巫师即使是在东方也变得家喻户晓,且由传统阴暗、负面的形象转变为强大、正义并肩负拯救世界重任的存在。这两个系列电影均由小说改编,电影又促成了小说的热卖。《地海传奇》(以下简称《地海》)似乎也乘着这股风潮,摄制了两部影视作品。然而遗憾的是,现实无比惨烈。也许是小说风格过于独特,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颇大,两部影视作品均没有取得什么好口碑。其中一部动画电影,由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出品,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执导。尽管在动画方面,吉卜力声名远播,拥趸无数,此次改编却也遭遇滑铁卢,连小说作者厄休拉·勒古恩自己,也不甚满意。
之所以将厄休拉·勒古恩创作的《地海》系列与《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进行类比,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元素。与《指环王》自不必说,它们都创造了一个以巫师为主角的幻想世界。而《哈利·波特》的巫师学校正是几十年前厄休拉·勒古恩早在《地海》中就已构建的魔法中心。《地海》与《指环王》向着文学经典前进,《哈利·波特》则走向了大众市场。
厄休拉·勒古恩一向以科幻小说为人所知,并在该领域有极高的成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完全不输于同时期写作科幻题材的男性作家们。菲利普·迪克是她的校友,阿西莫夫等科幻大师们曾与她一起角逐各项科幻大奖。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因波兰人的身份被美国文坛排挤时,她主动放弃星云奖以抗议政治对文学领域的侵蚀。达科·苏恩文在《科幻小说面面观》中对勒古恩的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了专章评述,认为她“不仅跻身于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四五位重要科幻小说作家之列,而且……堪称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种种深刻价值转变最洞幽烛微和最妙趣横生的探察与探究”。同时,苏恩文也在书中肯定了《地海》系列的创作,认为是勒古恩“最优秀的作品,堪与《一无所有》一争高下”。
其实,勒古恩本人并不觉得科幻与奇幻应该作有意的区分,甚至对于类型文学的提法,她也颇不以为然,在采访、演讲和一些散文、博客文章中多次提及。幸而,哈罗德·布鲁姆肯定了她的创作,不仅将《黑暗的左手》列为西方当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还肯定了她的奇幻小说创作,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将奇幻小说提升到高雅文学的高度,这方面勒古恩的贡献多于托尔金”。较为晚期的作品《变化的位面》似乎就是有意模糊奇幻与科幻的界线,将硬科幻的元素融入奇诡的想象中,思想敏锐而深刻,想象瑰丽且寓意丰满。
厄休拉·勒古恩的家庭出身往往令人艳羡,她的父亲是著名人类学家艾尔弗雷德·克罗伯,是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母亲西奥多拉·克罗伯曾专修心理学,婚后也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一部关于美国印第安亚尼部落最后一位幸存者的传记《伊希》。父母的影响在勒古恩的身上可谓深远,在她的作品中,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东西方神话乃至东方哲学不仅均有深刻体现,更可说是以此构建了一片更为广阔辽远的天地。也许《地海》的广博,正是作为流行文化的影像形式无法很好呈现它的原因。
阅读勒古恩,对我的触动不仅在文字层面,更多的是对日常与精神双重生活的启示。《地海》系列以细腻的文笔描绘勾勒主角们在地海世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巨细靡遗,充满古典式的田园风光。这依靠的不仅是学识与想象,更多的是勒古恩对自身生活的参与。
日常生活与拯救世界的魔法、巫艺,这似乎是两种不能相融的范式。英雄们总是走南闯北,像赫拉科勒斯般完成十二件伟绩。生活是什么?生活琐碎、芜杂、令人烦恼,组成我们最为平凡的人生。可是勒古恩告诉我们,巫艺即写作的技艺,魔法即文字的力量,一切生活皆可融于笔端,精神的丰沛在于日常之中的一花一草一粥一饭。
厄休拉·勒古恩,她爱弗吉尼亚·伍尔夫,爱她的《灯塔》,她可能不知道,在阅读她的人眼里,她也已然成为一座“灯塔”。“生活”充斥于每时每刻,勒古恩这个榜样让我看到生活中任何琐碎的细节都在滋养精神,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养分。
“生活”就是你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