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和合八字墙

三间厅、八字墙、保清坊旧址

新厅

三八水库

周跃忠

花街镇八字墙村位于永康西北部山区,处在三十里坑西口,有人口1300多人,属于多姓氏聚居的村落,有姓氏80多个,以陈姓为多,在当地有“百家姓村”之称。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经分布着许多小村落,比如上炉、柳村、汤店、林村、沙畈等。

八字墙村名的出现是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这里流传着一个“各让半丘”的故事。

相传那时后溪之东迁来一户柳氏人家,居住地就叫柳村。后来后溪之西又相继迁来黄氏和方氏两户人家,与柳氏人家隔溪而居。溪西两户人家一开始相处和睦,日子一久就有了疙瘩,起因是用水问题,黄家凭借儿子多,占据了后溪埠头,称这是黄家埠头,方家人只得在村西头筑水塘,即今厚仙塘,以供洗刷之用。

因皇室南渡,北方人口大量迁徙江南,地处上三府温台处与下三府金衢严的陆路孔道上的古磉、柳村一带,随着过往人流物流增多,路边一块三角地便自发地形成了一处商品交易场所。这块三角地,方家与黄家本就划界不清,于是两家为此发生争吵。黄家仗着人多势众一时占得便宜,方家觉得用水一事已经吃亏,这次争地无论如何也要争赢,于是就写信求助在外做太守的儿子。

方太守接信后,思虑片刻,即修书一封托人带回。方家人将信打开一看,只见信中仅留诗一首:“睦邻积善保清坊,让出半丘扶贾商。刘备孙权付谈笑,百年之后在何方?”方家人看罢书信,马上将三角地旁的半丘田(约半亩)让出,无偿提供给来往客商做买卖。起初,黄家人不解,当得知方太守家书之事后,也马上让出了三角地另一旁的半丘田,供众人商用。

方、黄两家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两家不但和好如初,“各让半丘”的故事还惊动了本地官府。官府为旌表方、黄两家的义举,特地在村口造了三间过厅,即今三间厅,一来让村民有一处集会休闲的场所,二来方便客商歇脚避雨。

与三间厅同时建造的还有门口左右两边的门墙,两堵门墙呈“八”字形向南敞开,寓意招纳八方来客,和气生财。三间厅后,建照壁一座,上书“保清坊”三个大字,以保一方清平,同时也寓意清清白白经商,干干净净做人。三间厅、八字墙、保清坊从此就成为古代八字墙标志性建筑物,其深层含义也成为了他们的共同操守。

从此,“八字墙”也因集市兴旺而闻名,前来落户做生意的甚多,集市日就定在农历逢“三、八”的日子,隔五日会办一次。“赶八字墙市”成为邻近各县客商经常挂在嘴边的流行语,八字墙逐渐成了村名。

在八字墙村周围,如今还散落着许多人口较小的村落。众多村落与众多姓氏的出现,印证了八字墙友善、包容、好客、淳朴的民风。

我与友人游览了一趟八字墙村。

1949年5月8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就是从陈弄坑出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三十四师一起解放永康。

八字墙背靠海拨819.6米的白云山,该山为永康第四高峰,因山高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传说刘秀逃难时曾隐匿于此。白云山往北与大寒山相接,向南延伸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也就有了许多沟沟壑壑,在八字墙西北面除了西坑,还有上炉坑、清泉寺坑。

上炉坑的尽头有个龙岩洞,形状似龙而得名,当地人也叫“天乙洞”“红军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康工农红军吕思堂部活跃在八字墙一带,龙岩洞是红军战士宿营与养伤的地方,八字墙革命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红军送饭送药、传递情报、看护伤员,并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洞”。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八字墙,龙岩洞曾经容纳450多名避难群众;以颜金元为代表的抗日武装长期在这一带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应飞、陶健等六支队指战员长期在八字墙一带驻扎,龙岩洞曾成为他们出击前准备和撤退后休整的据点。新中国成立后,八字墙村被命名为革命老区村。

上世纪60年代,山区群众为利用龙岩洞山泉,筑坝修建了一个大水潭,叫三八水库。修建水库的主要劳动力是八字墙村的妇女们,她们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树雄心、立壮志,克服重重困难开山采石,填土筑坝,短短一个冬天就把水库修造起来。

清泉寺坑至今还保留有清泉寺大雄宝殿遗存。清泉寺坐落在雄鸡头山下,背靠白眉岩。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普济寺,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名清泉,钱氏宝大元年建。”“宝大元年”即后唐同光二年(924),吴越国钱氏统治江南时期重建寺庙,更名为普济寺,但当地信众习惯叫清泉寺。

据说清泉寺内有一镇寺之宝留思灯,该灯原为唐太宗赐长安某寺院的,当年玄奘西行前曾点亮此灯祈求佛祖保佑,后遇“武宗灭佛”劫难,寺僧为保护留思灯,辗转来到清泉寺并藏灯于寺中。该灯传至清末,由方岩广慈寺借走,后不知所踪。

1939年大实业家胡钦海曾在清泉寺旁边创办了永康第一所职业学校——私立永康县卉川油桐职业学校,学校半工(农)半读,今尚有当时修建的深塘水库大坝的遗存,见证了永康职业办学之先河的历史。

我们从清泉寺出来,从寺口畈沿着古道来到了八字墙村中。从村北到村南,又从村西到村东,在新厅、老街、市基,品味着八字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八字墙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建,如新厅、厚祥厅、新下厅、姓柳祠堂、大祠堂、王家厅等。

新厅坐落八字墙村西北角,坐北朝南,由陈祖壁建于康熙三年(1664),有台门、正厅、轩间、厢房,两个天井,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用料考究,建筑雕刻十分精美,有食火之兽,如火鸡、食火龙、东海潮等,栩栩如生。300多年来,无论是兵燹或火灾,新厅总能躲过劫难,未曾烧毁一椽一瓦。

到了八字墙,不得不逛逛老街。老街兴于宋代,一直非常繁荣,到现代才逐渐衰退萎缩下去。由于八字墙地处四县交界,因此物流兴畅,百业齐全,店铺林立,集市繁华。东有永康唐先、象珠过来的山地货,西有金华岭下朱过来的南货绸缎棉布,西南有武义产粮区运来的稻米大豆等农副产品,北有义乌过来的粮食采购商,全都汇集到这里,是永康下半县最热闹的集市。集市当日,赶集人将老街围得水泄不通,猪市、牛羊鸡市、菜虫药市、米市等人头攒动。如今,老街虽然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但逢三、八集市没有变,街道走向保持原貌,不少地段的店面还保留着明清建筑样式,路面中间为青石板铺设,两边为鹅卵石甃砌。

老街的繁荣程度也可以从一份清末、民国初年店铺调查表中可见,各店铺数量现照录于此:旅店4户、中药店7户、酒肉坊7户、箍桶店2户、打铁店4户、铁钉店1户、制镜店3户、糕饼店2户、颜料店1户、鞋店1户、馒头店3户、布店4户、染布店1户、灯笼香烛店1户、茶馆2户、流动茶担2户……

漫步八字墙老街,每一步每一景都充斥着历史的气息。脚下刻画着岁月印记的石板路,回响着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商旅脚步声,以及骡马的铁蹄声。古老的民居店铺,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却依然保留着不朽的容颜。720多年的古樟枝繁叶茂,“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八字墙人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门前几盆小花,柚树下一条躺椅,三间厅内楚汉对弈……一切都是那么温馨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