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荔枝 壳不要扔
这款陆游喜欢的香 这个金华人复刻出来了
记者 吴越悦 文/摄
盛夏时节,荔枝飘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这一流芳千古的诗句,真切地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荔枝的喜爱。
但是你知道吗?荔枝除了食用外,剥下来的壳还可以变废为宝用来制香。近日,我市的环保达人陈威涛,就用荔枝壳做出了荔枝香。
陆游等人 都曾制过荔枝香
37岁的陈威涛投身公益10多年,也因此开启了他的环保人生。在提倡垃圾分类的今天,陈威涛认为,一些人家里每天生产出的垃圾有好几袋,其中厨余垃圾可用来堆肥或制作环保酵素,一些纸板、饮料瓶之类的可以再回收。分拣之后,就不会再有这么多垃圾。
陈威涛平时还喜欢制香,最近,他在翻阅明代周嘉胄的著作《香乘》时,发现里面收录了小四和香,主要用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渣等果皮,筛研成等份的细末,用梨汁和丸,或捻做饼子,阴干后用以熏香,味道很妙,诗人陆游和宋仁宗的温成皇后都曾制过荔枝香。这些常被丢弃的果皮,用以制香,香味犹存,虽不如沉檀龙麝名贵香料的气味厚重绵长,却有着果蔬的天然香气。陈威涛在感叹老祖宗智慧的同时,决定一试。
荔枝香
究竟要怎么做呢
陈威涛说,制作荔枝香首先要取其壳,洗净后晾干。注意,晾晒的时候,不是把壳晒干,而是将荔枝壳上面的水晾干,壳要保持新鲜状态。
荔枝壳晾干之后,放入一个容器中,加酒浸泡3天。酒用黄酒就可以,度数尽量不要超过20度,因为酒精度数太高会影响香气。黄酒的甜香味,大部分人都会喜欢。老香友如果喜欢清雅的香韵,可以考虑用低度的白酒。泡过酒后,再把荔枝壳和酒一起倒入锅中,文火煮制,一直煮到差不多干锅的状态,再把荔枝壳倒出来,摊开晾干或者晒干即可。晒干后打粉研磨,然后过筛,筛出细粉备用。
接着,称香粉和黏粉,取荔枝壳粉、零陵香粉、檀香粉、龙脑粉,再加上楠木黏粉混合调制,混合的过程一定要充分搅拌均匀,加水调和至适宜的黏稠度,继续揉捏香泥,直至其质地均匀。
接着,将揉好的香泥静置醒发2小时,让其充分融合。将香泥搓成条状,放入挤香器中,再用挤香器将其挤出平铺在晒香网上。
将理好的香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阳光直射。晾干后的香可以使用宣纸包裹,放入陶瓷缸中或者密封容器内保存至少一个月后再使用。陈威涛说,点燃荔枝香,仿佛置身于荔枝飘香的夏日世界。
其实很多垃圾
都能重新被利用
除了用废弃的荔枝壳制香,陈威涛之前还尝试过用废弃咖啡渣,调制咖啡香薰,并为其取名“星熠生香”,点燃后也很好闻。
对于陈威涛来说,这些都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比如,7年前,他加入全国“零废弃”联盟,当时联盟里发起过“一年零购衣”和“胶囊衣橱”挑战,陈威涛用行动支持。这几年,他穿的衣服多来自朋友淘汰的精品衣。
陈威涛说,在上海、北京等地,很流行闲置衣物交换。人们会把自己不穿的衣服通过派对、集市的方式进行交换,除了让二手衣重焕新生外,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陈威涛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改变和影响家人,他妻子张利红是幼儿园老师,她虽然不穿二手衣,但减少购衣数量。张利红还会给孩子做玩具,比如木枪,既节俭又环保。为让闲置物品发挥最大价值,她还用不穿的裤子改成了书袋,装孩子阅读的书籍。
平时,陈威涛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去超市选购生活用品,会带环保袋购物,这是他家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去餐厅吃饭,陈威涛还习惯带上自己的碗筷;出差时,会带上洗漱用品、拖鞋,不使用酒店里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开会时,也会带上自己的杯子。他说,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其实早就在身边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