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发展
记者 孙媛媛
眼下,金华开发区汤溪镇的农田里,成片稻田籽粒饱满,色泽金黄。前不久,一年一度的下伊村保稻节在这片土地上举行,留下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对丰收的期盼。
乡村要发展,文化是灵魂。2017年6月,下伊村恢复了明代就有的保稻节,次年9月,该村入选浙江首批传统村落。保稻节一年比一年办得精彩,今年还上演了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乡村传统文化,在下伊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自信。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18个,全省排名第二;历史文化名村42个,位列全省第一。近年来,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综合利用,在八婺大地上遍地开花。
保护活化古建民居
搪瓷杯内茶香四溢。酷暑,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的茶香驱散了游客心头的燥热。今年5月该村新打造的“寺平问茶”品茶馆,坐落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其顺堂。边品茶、边欣赏精美的砖雕和牛腿,带给游客别样体验。品茶馆不仅是一处休憩之所,还能承接六七十人的小型团建活动,为摄影、古建、汉服等爱好者提供交流场地。
寺平村以数量庞大的古建和精美的砖雕闻名,全村留存有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乡土建筑千余间,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32处。
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对古建活化利用,寺平村进行了多年探索。崇德堂用于开展礼仪讲座和活动;敦睦堂改造成农耕文化展示馆;百顺堂原为戴氏宗祠,现为村文化礼堂,向游客展示寺平村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民风民俗……该村还持续引进砖雕、木雕、非遗等展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一砖一瓦,在各类展陈和活动中重焕新生。
今年1月,寺平村入选省2024年度人文乡村建设名单。人文,以柔性的方式在乡村有限的古建空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八婺大地的古建展现独特魅力。
在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孩子们手执画笔描绘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模样,一座宗祠、一处民居、一口古井、一座古塔,皆是国保单位,和着袅袅炊烟,形成美丽的乡村图景。在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游客徜徉于1560多间明清建筑,体验不同的民宿风采,了解板凳龙、土法织布、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
不同地域文化滋养出各异的乡土情怀,保留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八婺文化根脉有迹可循。
传承弘扬乡土文化
“万年汤溪,下伊丰收啦!”地道的汤溪话齐声从下伊村文化礼堂传出,台上舞台剧演得精彩,台下观众看得入迷,跟随主祭人一道喊出丰收祈愿。一袋袋“五谷祈福袋”被送往观众席,大家将祈福袋与美好祝福一起带回家。
这是今年下伊村保稻节上的一幕,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亮相,沉浸式的观剧体验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从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到达摩祖师于九峰山面壁九载开创白鹤功法;从元代画家黄公望绘就《九峰雪霁图》,到淑妃银娘奉茶尽孝道;从城隍老爷宋约的清廉风范,到劳动模范陈双田昂首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空流转中,汤溪镇的历史、传说、民俗、民风尽显其中。
保稻节,是汤溪一带农桑祝祷的传统节日。萧家、西祝、派溪李、梅头、溪滩下等村在农历五月廿五庆祝保稻节,下伊、东祝、派溪童、黄堂等村则是在六月初一。
其中,下伊村传承得尤为好,不仅恢复传统仪式,还创新多种互动方式,极大地丰富这一稻作文化的表现形式,使之深入人心。六月初一这天,下伊非常热闹,外地亲友和游客纷至沓来。目前,下伊“保稻节”仪式已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浦江,从乡风文明中提炼出的孝义文化已深入人心。
正值毕业季,浦江中学700余名高三毕业生聆听了浦江县委书记胡作滔讲授的毕业思政课。鲜活的乡土故事和厚重的文化记忆让学子们带着乡愁奔赴远方。有学生表示,自己从小受孝义文化和郑义门家规家训的熏陶,上了大学,想把浦江的传统文化分享给更多的人。
浦江郑宅镇有个孝门村,孝子颜乌募钱造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到了明末清初,浦阳龙溪张氏应朋慕名迁居孝门,后裔中有不少人弘扬孝义家风,将孝义文化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浦江将孝义家风运用到乡村治理中,推出“家风指数”考评办法,将其融入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之中,良好的家风蔚然成风。
从稻作文化到孝义文化,我市各地正在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诸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永康胡公文化,“情感认同、生态和谐”的白沙溪乡愁文化等。对乡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
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前不久,一场热闹的青年婺剧票友大赛在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资深戏迷和戏曲“萌新”参与,还有30余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留学生专程前来观看。
作为金华地方戏,老百姓爱看婺剧也爱唱婺剧。如何通过婺剧吸引游客,做好文旅融合?郑店村有妙招。村里建有婺剧主题体验馆,游客们可以在此画脸谱、穿戏服,沉浸式体验婺剧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特派员推动下,村里还推出红色婺剧主题的剧本杀,村民当演员和NPC,与游客亲密互动。村里还请来梅花奖得主张建敏成立婺剧名家工作室,排演新剧目……着眼婺剧文化,郑店村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玩出新花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在助推乡村发展上,婺剧有力量,文化名人也是动力源泉。兰溪市女埠街道渡渎村是明代著名教育家、礼部尚书章懋的故里,村里在明清时期出了9名进士,人文底蕴深厚。章懋曾在乡试和会试中接连夺魁,被后人称为“考神”。近年来,渡渎村将“考神故里”作为村子的文化IP,开启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一睹“考神故里”风采。
围绕“考神”主题,一条线串起尚书牌坊、章氏家庙、章懋故居、章懋书屋、藏书阁、考神殿、枫山书院,这条游览线路让游客直呼喜沾先贤才气。游览期间,还能在汉服体验馆换装,到魁星阁咖啡屋点一杯“考神咖啡”,体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
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也正在一点点改变村民的生活和认知。在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一个个小而美的展馆点缀在古民居之间。这里有乡村风物馆、在地刊物馆、土香馆、婺州南宗讲堂、人文乡村室等,讲的大多是榉溪村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现的都是美好的乡土文化。
村里的乡建工作者秉承“越在地,越美丽”的想法,不仅挖掘呈现了大量村里的婺州南孔文化,还把在地刊物展办进小卖部,办进老百姓的家。在村民孔金斗家一楼客厅,你能一边翻看在地刊物,一边和老人拉家常,从纸上墨香到人间烟火,婺州南孔的文脉传承生动鲜活。老人时常笑着对来客说:“没想到我也能被写进杂志里,自家房子还能办展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榉溪,这个孔子后人聚居地,因为婺州南孔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不断展现出向好变化,这份文化自信成为村子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榉溪一样,通过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八婺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村子亦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内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