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接力守护通洲桥
记者 徐桢瑾 文/摄
前段时间,兰溪市梅江镇聚仁村组织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会议内容是关于村里“国保”通洲桥的保护工作,参会人员中有16名特殊身份的村民,他们是通洲桥建桥者的后裔代表。
通洲桥文保员王永良是后裔代表之一,他说,为了召集建桥后裔代表开这场座谈会,他们花了10多年时间。如今,关于通洲桥的建桥历史和更多不为人知的事,在众人的接力守护中,一点点被揭开。
由木易石 历史上修建三次
通洲桥位于聚仁村,是一座石拱廊桥,它横跨兰江支流的梅溪之上,素有“百里梅溪第一桥”之称,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通洲桥名字的由来,有人认为“洲”应为“州”,因为这桥过去是婺州、严州、温州和杭州等地往来的交通要道,应为州县之州,但实际并非如此。“洲”指的是梅溪下游洲上(今香溪镇洲上村)这个地方。过去,通洲桥所在地隶属于浦江县通化乡,今属兰溪市梅江镇,故名“通洲桥”。
《浦南通洲桥志》记载:“浦阳江发源于西……西南则合蜀溪、梅溪诸流,西入兰江而出洲上,此通洲桥之所由名也。”虽说此洲非彼州,但在过去,通洲桥的确是通往各州县的重要交通要道,金华、兰溪、浦江、义乌和建德等地之间往来都要经过这座桥。
历史上,通洲桥有三次修建,分别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三年(1823)、光绪十二年(1886),每一次都由村民自发筹建。现在看到的桥,建造于光绪十二年。
清乾隆二十三年,塔山村民王士洪、石埠头村民倪元征与白岩寺僧人海志在梅溪之上首创石墩木杠梁廊桥,后毁于洪水。
道光三年,石埠头村民倪望莲、塔山村民王克联等人带头捐款重建通洲桥,倪望莲为倪元征曾孙,王克联为王士洪孙。重建的通洲桥依旧为石墩木杠梁廊桥,无奈最后又没能抵挡住洪水侵袭。
桥屡建屡毁,因地处交通要塞不得不建,怎么办?
光绪十二年,白沙村民陈周学、石埠头村民倪宪章等11人再次带头捐款集资,最终筹集一万余两银钱。因木桥易被洪水侵毁,为一劳永逸,第三次建桥易木为石,建为石拱廊桥。这座通洲桥一直完整保存至今。
渌绕西流
不为人知的通洲桥
第三次重建的通洲桥长啥样?《浦南通洲桥志》中不仅有明确记载,还绘有通洲桥图。
“桥长二十有一丈,宽得一丈八尺有零;自平水至桥面,获高三丈许;分为五洞,洞宽三丈,以达遄流;栏叠四尺许,长与桥齐,内藏银锭铁照,相连永固;上建水榭二十一间,中龛观音大士像,遵旧制也……”
通洲桥横跨南北,为六礅五孔,共有二十一间水榭。从通洲亭一侧拾级而上,一眼就看到“通洲桥”三字的匾额,已有些斑驳,桥门雕梁画栋,很是精美,檐角高高翘起,呈鱼的形状,似有鲤鱼跃龙门的样子。
廊桥中央藻井下有一佛龛,用于供奉观音,佛龛上还有一块匾额。第一次见这块匾额的人,大多只能认出四字中的“西”。王永良告诉记者:“匾额上的字,说什么的都有,三年前我们请了书法大家来辨认,才认出来上面写的是‘渌绕西流’。”通洲桥四周绿水青山环绕,一条梅溪自东向西流入兰江,的确是渌绕西流。
其实,通洲桥上原本有两块匾额,都为倪宪章题字,如今只剩下这块“渌绕西流”的匾额。倪龙驹是倪元征、倪望莲的后裔,他说自家门额上也有通洲桥上同款的“渌绕西流”几个字。
关于第三次重建通洲桥,还有一则故事。
陈马烈是陈周学的曾孙,他从父亲那听到了许多曾祖父的事迹。“建桥时,曾祖父不仅出钱还出力,他不顾天气寒冷,带头跳入水中挖桥墩,平时就在桥边上搭个帐篷睡觉,方便其他人有事找他,一心一意扑在造桥上。”当时,陈周学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直到通洲桥建成才回家,到家后还和夫人作揖道歉。
接力守护
人人都是“护宝员”
王永良是通洲桥的文保员,也是第一次、第二次建桥出资者王士洪、王克联的后裔。十几年前,他才知道自己祖上参与修建了通洲桥,此后他便开始研究通洲桥,保护通洲桥。
2008年,王永良在通洲亭的石碑上看到王士洪、倪元征等名字,出于好奇和对历史文化的喜爱,他试着查找这几个人的来历,没想到发现了通洲桥建桥的清晰脉络和当时参与建桥的一众人。
“我是在查了家谱后,才知道我是建桥者的后裔。”王永良告诉记者,他在一位文史爱好者手中得到《浦南通洲桥志》,根据志书记载和收集到的资料,查询对比发现,许多内容都一一对应,这更坚定了他要理清通洲桥历史并找到建桥后裔的决心。
王永良说,自己不是专业研究文史出身,找人的过程像大海捞针。他用最笨的办法,看到相关的线索就一个村一个村跑去问,一本家谱一本家谱地翻找。“光是为了弄清倪元征这个人,就花了好几年,找了三年没有找到,停了一段时间,但想想不甘心,又接着找,最后知道了他是石埠头六和人。”
就这样,王永良陆续找到了许多当时参与建桥者的后裔,他找上门时,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祖上竟参与过这样的大事。
通洲桥屡毁屡建,屹立至今,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坚守。当地政府在1952年、1962年、1982年、2004年、2017年多次出资维修,当地村民义务助工参与。
在王永良看来,保护好通洲桥,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守护,于是便有了这次座谈会。“祖先留下的财富,后人应当爱惜、保护、弘扬。”如今,这些建桥后裔都加入到百姓“护宝团”的队伍中,接力守护通洲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