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AI+教育”的金华探索 走到了哪一步

浙师大附中人工智能教育设施

记者 徐健勇 文/摄

当舞姿灵动的机器人成为2025年央视春晚上的“显眼包”,当DeepSeek融入千行百业,兰溪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叶升意识到:“人工智能教育的春天可能要来了。”

5月以来,兰溪市锦绣育才小学、兰花小学等18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多了一门新课程《AI与生活》。这套课程由叶升等组织开发,历时两个多月最终完成,按照“先试点后普及”原则,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同时,浙江省将“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纳入《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25—2035年)》。

在金华,浙师大附中(金华二中)探索建立了AI项目范本的校本化课程方案,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学校更是成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国家的指向已清晰,各地的探索在路上。由浅入深、由微至宏、由易到难,“AI+教育”的金华探索,走到了哪一步?

用“石头剪刀布”学AI: 布局要快更要准

“对着摄像头,自己操作‘石头、剪刀、布’进行实验,学习机器是如何识别实物的,感觉很有趣。”近日,兰溪市锦绣育才小学专业教室内,一堂《机器图像分类》课,让初识AI世界的学生吴与同兴趣盎然。

这是新投入使用的兰溪市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AI与生活》的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课程编写组组长、兰溪市锦绣育才小学副校长徐晓刚告诉记者,该课程设置了“图像识别”“数据安全与伦理”等六大单元,可通过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后服务拓展课程等多种路径实施,由信息科技教师主导教学,主要适用于五、六年级学生。

“这门课可以培养孩子的分析创造能力。比如,在图像识别课上,学生们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数据采集少,机器识别的准确率就低,数据采集多,准确率就提高了。”徐晓刚说。

编好一门课,离不开课程大纲的指导。作为课程研究组组长的叶升提出“科技味、本土味、生活味、有趣味”四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在学习Python编程中培养算法思维,在进行兰溪方言语音合成任务时,体会技术助力文化传承的价值。”

“课程内容创新,实践性强,能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范例。”对于这套课程,金华市科协副主席、金华市人工智能学会会长江晓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表示,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为未来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不同学段学习特点不同,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在金华高中学段教育中,浙师大附中人工智能教育成效突出。该校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人工智能教育设施,构建基础课、实践课、项目课三级课程体系,探索打造“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参与竞赛与项目”“竞赛与项目成果反哺课程”的闭环式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截至目前,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培训队伍数十批次。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全国各地学校都有实践,但成体系、出典型的不多。金职大师范学院院长樊丰富认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要准确处理好跟信息科技课程的关系,在内容上做好区分,莫让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有名无实。

记者注意到,温州科技高级中学人工智能科创中心负责人谢作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6期)上发表论文指出,“一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的学习内容侧重于编程和算法、传感器和智能硬件、机器人和物联网等,和信息科技教学内容重合度很高”,他认为“学习人工智能甚至不需要编程知识作为基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做到相对独立”。

教育新范式:

从“学AI”到“用AI教”

“教育不能跟社会脱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学’也在‘教’。”樊丰富表示,人工智能教育不仅在于单独开一门课,“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校老师运用人工智能去教学,学生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自然会运用这些人工智能工具去教孩子们。”

秉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浙师大附中党委书记童志斌。他将人工智能教育归纳为“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以人工智能为学习内容的教育)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大背景下,目前能够综合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来辅助教学的老师还比较稀缺。教师观念的改变、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都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部分。童志斌认为,学校要做好系列硬件建设,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近年来,浙师大附中着力探索AI教师助手等应用,围绕课堂和考试两个核心教学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高效备课、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评阅等,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推进个性化学习。特别是针对高中数学逻辑性强、抽象度高的特点,用个性化作业手册探索出“环境构建—资源整合—学情诊断—精准干预”的闭环系统。

在金华,AI教育正火热铺开。今年3月,金华市教育局上线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婺枢·智问”智能助手,该应用已在“学在金华”平台完成全量部署。作为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金华一中在作文教学中引进“AI助教”,使用大模型技术为学生习作提供精批报告。此外,金华市李渔小学引入AI智能报修系统,改变传统人工填单的繁琐流程;婺城区西关街道中心幼儿园构建了AI启蒙教室、数字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场景……

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从我市多校的日常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助力是全方位的。金华市教育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2个、试点校12所,省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10所(数量居全省第二),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1个、试点校7所,数量居全省前列。

坚守教育初心:

是“AI”也是“爱”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不能离开教育的本质。今年3月,浙师大官网发布该校校长邱利民文章,提出:“AI赋能‘三全育人’,既要数智赋能,更要情感赋能,以技术之‘AI’更深镌刻教育之‘爱’。”

在这场影响至深的技术变革中,教育者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据了解,浙师大通过打造线下通识课,推出在线课程,编写教材,推进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今年,浙师大基于教师教育大模型的“浙小狮”超级智能体同步正式发布。该智能体提供智能教育工具,支持教案设计、课堂演讲稿撰写、PPT大纲智能生成,也是课堂应急策略专家,能提供丰富的突发事件解决方案,更是实习备战指导师,能帮助师范生快速生成说课模板。

邱利民认为,AI高效辅助教育教学,让老师更好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思维创新者的转变。AI“拯救”出的时间,则可以让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AI无法触及的领域,比如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比如情绪价值的赋予,从而让教育之“爱”更多播撒到学生心间,发挥出教育者的最大功用。

邱利民说,解放教师生产力,让更多的爱灌注育人全程。拥抱变化、重塑角色,是AI时代教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