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瞬间
镜头未及之处 无数人为金开呐喊
在7月14日的“浙BA”金华赛区比赛中,金开零跑队以66∶89的比分遗憾负于兰溪面霸队,首战失利。记分牌上的数字或许留有遗憾,但赛场之外,那些不曾停歇的注视、呐喊与陪伴,正化作一股更坚韧的力量,将团队紧紧联结——这不是终点,而是让凝聚力生长的起点。
啦啦队的鼓点
敲出永不褪色的热忱
啦啦队队长郑乐健的鼓点总是带着看台上的呐喊适时涌起。队伍得分,队员持球或打出精彩表现,他总是率先喊起口号,并奋力敲响大鼓。“队长的自我修养,不止于呐喊,更是篮球队员与观众之间的氛围担当。”他说。
比赛首节金开队一度以26∶20领先,打出了团队配合,远投连连命中,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场边的啦啦队也使出浑身解数,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第二节,对手提升防守强度,全场紧逼,我们在其强大的防守压力下,命中率下降,啦啦队也并不气馁,始终与球队同频共振。
1990年出生的郑乐健是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员工,平时就喜欢看篮球,这次“浙BA”赛事很难得,他带着孩子一起来到现场。对他来说,啦啦队长的身份是在赛场边用热情点燃气氛,并在关键时刻成为球员在赛场上驰骋的底气。
“我们是一个团队,团结一心,其利断金!”比赛胶着时,他的嗓子早已在连续呐喊中沙哑,却能笑着对队友说“把我的份也喊出来”,哪怕球队落后,他也不会流露出一丝泄气,反而用更用力的蹦跳告诉所有人,比赛没结束。
啦啦队的呐喊里没有功利的胜负心,只有陪你们打到底的执拗。这种咬住最后一分的姿态,会让队员们看到:凝聚力不仅是赢球时的狂欢,而是失利时依然有人同行。
《南山有禾》的旋律
唱出文化与热血的交融
候场时,《南山有禾》的演职人员们暂时放下舞台上的角色,举着表演道具走到后台,用最质朴的呐喊,为金开队伍加油,将本土文化里的坚韧与赛场拼搏的热血交融。
“我们随时为金开准备着。”指导老师张莹介绍,《南山有禾》与金华开发区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此次登上“浙BA”中场舞台,《南山有禾》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金西的农耕文明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照片帮我‘P’一下,帮金开加油要美一点的。”临上场时,“姐姐团”叮嘱场边摄影师,舞蹈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期盼丰收的场景,配合悠扬的音乐,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
“看到这个节目,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在田间奔跑,长辈们劳作的场景,很亲切,也让我对家乡的农耕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场观众胡菲说。
一直以来,金华开发区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金西的传统文化。此次《南山有禾》在“浙BA”中场舞台的精彩呈现,不仅为赛事增添了文化氛围,也让金西农耕文化成功“破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未来,金华开发区还将继续探索文化与体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这不是偶然的助威,而是一方水土对本土队伍的天然滋养。当演员们收获满堂彩,场边的队员也与有荣焉。
亲友团的守望
凝成温暖有力的支撑
观众席的一角,运动员胡一曦的父母始终用视线锁住球队中的儿子,这两道身影,从胡一曦小时候拍起第一个篮球开始,就总是在球场边矗立。
母亲董小斐是金华第六中学的体育老师,她在场边看篮球俨然有专家水准。“到后半场体能下降,失误有点多。”她适时点评,目光始终聚焦在儿子身上。比赛中,他们的呐喊从不缺席,哪怕只是一次微小的进步,也能换来最热烈的掌声。这份陪伴,像球场边的照明灯,无论输赢都始终亮着。
篮球路并非坦途。此前,胡一曦也经历过伤病带来的困扰,也尝过队伍失利后的落寞。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训练服,那些加练到日暮的黄昏,父母都看在眼里。“前路漫漫亦灿灿。”董小斐鼓励儿子,暂时的失利会成为身后的风景。
亲友团的到来,无疑为赛场上的球员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或许拉着应援横幅,或许高声喊着球员的名字和加油口号,用最直接、最热烈的方式传递着支持。这份来自亲友的鼓励,不仅仅是赛场边的声音,更是球员们背后坚实的后盾。
首战的遗憾,会成为砺石。那些赛场之外的温度,来自故土的滋养、家人的守望、伙伴的同行,正凝聚成一股力量。当队员们想起这些为自己呐喊的人,想起彼此眼中同样的不甘与倔强,便会明白:真正的团队,不是永远赢,而是输了之后,依然能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一起走向下一场战斗。金开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