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场边能量

末节逆袭的热血,怎能不爱

这是一个可以让普通人爱上篮球的时刻。

7月15日晚“浙BA”金华赛区预选赛,观看金开零跑队与浦江上山收割队对决现场的观众们是幸运的。

比赛全程拉锯、战况胶着,比分交替上升,双方球员凭借顽强的求胜意志,反复呈现飞身救球、拼抢篮板的精彩表现。末节决战,金开队球员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牢牢把握关键球,一举逆转,以65∶62的成绩取胜。

酣畅淋漓的鏖战,让对体育的热爱沸腾全场。

“输球睡不好,

赢球也睡不好”

站在篮球场边,金华开发区球员们奔跑带起的空气中,明显飘着一股膏药味。前一晚对阵兰溪的失利,像一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而连续作战的疲惫也尚未消散,他们的体能与心理都面临着双重考验,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于一场胜利更为渴望迫切。

双方实力接近,球队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执行力成为比赛的胜负手。比分胶着的最后阶段,金开主教练刘洋洋加大了战术调整的频率,在关键时刻紧急暂停,进行调整。这一调整立刻奏效,球员们连续抢断成功,并完成得分,取得最终胜利。

“昨晚输球睡不好,今晚赢球也睡不好。”刘洋洋坦言。输球时“睡不好”,是因为不喜欢输。面对不利局面,防守端的漏洞该如何填补?进攻端的传导怎么更流畅?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心头。而赢球后“睡不好”,则藏着另一种未雨绸缪,下一场怎么打?目前队员们的体能分配是否合理?对手的弱点该如何针对?

比赛还在继续,这份“睡不好”里没有庆功的松懈,只有对局势的清醒认知:篮球场上没有永恒的赢家,今天的掌声未散,明天的挑战已经到来。

“这样的大鼓,

我们有十面”

“我们一定要擂出精气神!”比赛开始前,金华开发区苏孟小学体育老师施剑杰在场边教众人擂鼓,他的嗓子已经有些沙哑,喊出的指令依旧铿锵:“注意擂鼓的重音。”擂鼓节奏要简洁有力,配合口号呐喊,金开啦啦队形成的声浪几乎掀翻体育场馆的屋顶。

为了给比赛造势,给球员鼓劲,金华开发区此次特意升级加油装备,将十面大鼓整齐排列在看台前排。鼓面蒙着厚实的牛皮,一同敲击时震感强烈,厚重的鼓点像重锤敲击每人的心脏,与球员的脚步声、球鞋摩擦地板的吱呀声混在一起,织成一张喧闹的声网。

作为体育从业人员,施剑杰深谙啦啦队的重要性。球员持球推进、组织进攻时,啦啦队喊短促有力的口号,能够通过声浪给球员传递信心;在得分瞬间,啦啦队立刻带动全场欢呼,能够放大得分的兴奋感,强化球员的成就感;而在最后几秒的绝杀机会、关键罚球中,啦啦队则引导观众保持短暂安静,为队员得分创造条件。

比赛哨声响起的瞬间,十面大鼓同时轰鸣。首节还剩三分钟时,主队后卫在中场被包夹,看台上爆发出整齐的鼓点,持球的球员受到鼓舞,突然一个变向突破,篮球擦着篮板坠入球网。“好球!” 啦啦队鼓点急促。第三节主队一度落后6分,场边的鼓点突然变了调子。施剑杰放下鼓槌,拿起扩音喇叭:“跟我喊,金开加油!”

最后两分钟的暂停时间里,球员们围着战术板听布置,啦啦队队员们也在做最后的蓄力。当裁判吹响哨声,他们再次扬起鼓槌。终场前约20秒,主队获得关键罚球机会。啦啦队屏息凝神保持安静。终场哨响的那一刻,球员们互相拥抱庆祝,啦啦队队员们与有荣焉,也扬起酸胀的手腕为金开队挥舞大旗。

这些震彻心扉的节奏,是比胜负更动人的属于赛场的心跳。

“上堰头硬头狮子,

无惧硬碰硬”

年逾六十的吴巧丰15岁起就跟着长辈学舞狮,此次登台“浙BA”可把他激动坏了。

汤溪镇上堰头村的硬头狮子是一门极具特色的古法舞狮技艺,已有700多年历史。从外形来看,上堰头硬头狮子独具一格。狮子嘴由硬质木材打造,呈方形,大张大合之际,会发出清脆“铿铿”声。狮子的鼻子以木框钉木,再绘出鼻孔,狮身则用络麻装点,相较于常见舞狮造型,显得更为古朴自然。

传统上,表演由三只狮子共同完成,两大一小的搭配,每只狮子都需要两人默契协作,一人掌控狮头,一人舞动狮尾。此次负责舞小狮子的是8岁的吴夏爽和10岁的吴雨辰,他们套着狮子道具,走在队列前面。他们学舞狮不久,这次来到“浙BA”也是首次近距离观看篮球赛。受到现场气氛感染,吴夏爽说接下去自己也想学篮球。

舞者们在锣鼓音乐的紧密配合下,通过丰富多变的动作,将狮子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时而暴跳如雷,尽显勇猛之态;时而文静可爱,憨态可掬。表演动作包括双狮拜揖、十八蝴蝶旋、横直打滚、四角抢火、反顺跌滚、三狮拜揖等。“开发区赢球,我们很高兴,就像上堰头硬头狮子一样,无惧硬碰硬!”吴巧丰说。

“很多年轻人

都爱‘老祖宗严选’”

这次上场为观众派发小礼品的,不止一个“银娘”。一个妆发端庄、气质雍容,一个青涩稚嫩、活泼可爱,两名扮演者都来自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

“年轻人现在都很喜欢国服,喜欢‘老祖宗严选’,这次扮演‘银娘’也是出于自己的爱好。”18岁的准大学生黄希蕾说,高考结束后自己有2个多月的暑假,此次能以这种方式参加“浙BA”非常高兴。

22岁的戴昕怡扮演“银娘”已经不止一次。“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讲‘银娘’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村的一个IP。”她介绍。

据乾隆四十八年的《汤溪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皇帝选秀的诏令传至金华,寺平村15岁的戴家女子“银娘”,因天生丽质、相貌出众,被选拔入京。她虽身处宫廷,却始终心系家乡,获宠后不仅在家乡造起国舅府,还让寺平村百姓得以免赋税 8年。

寺平村围绕“银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与体验项目。自2017年起,每年中秋佳节,该村都会举行盛大的“银娘祭月”活动,再现700年前具有浓郁汤溪地方文化特色的祭月场景。

此外,寺平村还围绕“银娘”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如印有银娘形象或故事图案的书签、钥匙扣、明信片等,这些文创产品既具有纪念价值,又成为传播“银娘”文化的载体。

当体育赛事遇上传统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