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经典正出新破圈

——金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观察

记者 张益晓 陈浩洋

在7月15日结束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活动中,现场展出的东阳木雕深浮雕台屏《取经》备受关注。

《取经》由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创作。在不大的平面空间中,山水、花鸟、人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栩栩如生。

历史经典产业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凝聚人民聪明才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但是,面对市场的快速迭代、技术的急剧变革,部分经典产业比较优势被削弱,遭遇“成长的烦恼”。

我市高度重视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出台《金华市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激发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内在动力。

可以看到,金华历史经典产业在工艺传承、技术革新、产品设计上不断“出新”……

传承:久久为功

“金贸火腿、雪舫蒋火腿十分注重传统工艺,金字火腿、金年火腿的衍生品很棒。”时值暑假,金职大学生吴清华在老师带领下走访了金华十几家火腿企业,收获很大。

作为金职大火腿学院首届火腿班学生,吴清华除了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还到企业跟着省级非遗金华火腿腌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顺通等学习上盐等实操技能。前期,他参与研发的火腿风味豆腐干,现已进入中试阶段。

铁钎撬开窑砖,热浪喷涌而来。国家级非遗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开窑验瓷时指着一件茶具,对浙江省首届乡村工匠名师陈珩说:“造型可以更美观,线条也可以更流畅。”

在陈珩眼里,陈新华既是父亲也是老师,自己跟着学了24年,“父亲说,陶瓷是综合性艺术,不仅是泥与火的结合,还可以和许多美学融合”。

“后继有人”是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基础。

历史经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技术传承断代明显、行业内营销人才不足等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金华不断完善育才机制,积极构建高校和历史经典产业合作育才机制,推动技艺传承。

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体育馆二楼,陈设着元气少女、美人鱼、二次元人物等数百件木雕作品,既彰显大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展现陆光正、冯文土等14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科班教师的传授力。

7月1日,东阳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东阳市木雕竹编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度做好人才培育”,如“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教育”方面,鼓励广厦大学、大师工作室、木雕竹编家居企业与东阳有关中小学合作,聚焦木雕竹编家居领域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编写木雕竹编非遗教育相关乡土教材等;又如“师带徒补助”“文化传承奖励”等条款均为首次提出,政策不仅对大师带徒给予补贴,还为从事木雕竹编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就业补贴。

“历史经典产业传承要久久为功。”陈珩说。以婺州窑传承发展为例,陈新华与陶瓷打了50多年交道,由他牵头的婺州窑人才梯队延续至第五代,现有四五百名相关人员从事这一行业。每年正月初八,祭窑仪式在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的古窑遗址旁举行,陈新华带领弟子们恭读《婺窑赋》,匠人精神代代相传。

破圈:跨界融合

随着消费者对品质要求和个性化需求的提升,一些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在消费市场呈萎缩迹象,折射出相关企业打造IP意识不强、跨界融合探索不足,以及与文创、动漫等新兴市场融合性不高等问题。

面对时代考验、消费观念变迁、发展模式跃升,只有不断“破圈”,找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表达方式,历史经典产业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去年夏天,一次咸鲜与清甜的碰撞,让火腿冰淇淋“火出了圈”。在金华火腿行业协会会长、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马晓钟看来,这次“跨界碰撞”的最大意义是,让不少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和定义金华火腿。

让金华火腿“跨”进年轻人群体。金华火腿企业正通过构建“传统工艺+现代需求”的研发体系,使传统风味与Z世代消费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创新开发以火腿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如火腿月饼、火腿冰淇淋、火腿预制菜、即食火腿丝等衍生品,适应年轻消费新动向。

同时,通过拓宽消费形态和消费地域激活消费市场,如通过直播示范金华火腿的做法,植入顾客的美食体验等,拉近火腿与大众的距离。数据显示,2024年金华火腿线上销售额超过3亿元,25—35岁消费者占80%以上。

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本质是立足当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这些年,金华酥饼企业在传统以梅干菜、肥肉为馅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像金华市张大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广熙,看准人们对健康养生食品需求增加迅猛的趋势,发挥金华“药食同源”的特色产业优势,打造非遗养生糕点品牌“张大酥”。“我们一度是金华酥饼的全网销冠。当时,虽然酥饼越卖越多,价格却越卖越便宜。市场无序的竞争、越来越薄的利润,导致我们很难坚持做‘好原料、好工艺、好口味’的金华酥饼。因此,我们选择转型。”张广熙说。

一方面,“张大酥”坚持沿用“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大酥养生糕点制作技艺”,从和面、制馅到烘焙,每一环节均遵循古法;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路径,立足八婺产业特色,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成立“药食同源产品研发中心”,研制出包含灵芝大仙酥、铁皮石斛糕等非遗养生糕点,推出佛手酥、香榧核桃酥、火腿酥、黄精糕等新品种,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张大酥”通过设计“酥饼+婺式糕点”食品礼盒,打造别样的金华城市伴手礼,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也有效拓展消费场景。在张广熙看来,传统糕点承载着地方文化,可以经久不衰。“张大酥”要做的是,用传承与创新,用真材实料、本真味道,唤醒和延续这份记忆。

当前,历史经典产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如何突破瓶颈、维持热度、持续破圈,还需要深入挖掘并传承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历史经典产业的“故事”。

今年以来,金华历史经典产业频频登上“大舞台”:金华火腿亮相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2025年第二届婺州窑开窑活动举行》《复刻《射雕英雄传》美食金华火腿玩转跨界》《东阳木雕:一刀一刻,雕琢千年匠心》等新闻也广为传播。

在今年浙江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森宇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表示,加大文化宣传是历史经典产业持续破圈的关键之道。

“除原本就对中药感兴趣的民众,目前国内外消费者对于中医药的认知还存在比较大的鸿沟。大多数人以为,只有生病才吃中药,其实很多中药材药食同源。”在俞巧仙看来,提升公众对中药功效的了解,普及正确的中药使用观,是让中药走进大众生活的首要任务。

创新:与时俱进

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包括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材料革新、消费场景焕新等。去年11月发布的《金华市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以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推动历史经典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塑造产业发展新辉煌。

“首戴金冠,背负华章,纹采昭彰,辉映琳琅。”眼前这把丹凤朝阳银壶,造型优美,纹理清晰,凸显精湛的雕錾功力。

“这是对古法工艺的传承创新,历经半年多的创意设计和精心打造。”昨天,永康掌声工坊艺术馆馆长程志芳说,“以古铸今”的创作理念让打金(银)这一延续千年的金属艺术焕发新生,也令产品身价倍增。

金属雕,泛指以锡雕、铜雕、铸铁、金银器制作为代表的传统“五金手艺”,有近1500年发展历史。近年来,永康市通过产业提质、品牌塑造、技艺传承三大路径,推动金属雕产业创新发展。

“金属雕作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结合,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永康市经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磊说。一方面,积极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将铜雕、铸铁通过艺术加工、创新设计,实现一定程度的“机器换工”,推动历史经典产品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围绕铜雕、打金(银)等传统技艺,引进喷铜、镌錾铜、泼铜等多项新技术研发科技,在高端定制的防盗门、前沿弄潮的银钛杯等产品上展现风采,形成传统技艺与时尚潮流相结合、极具市场吸引力的产业链条。前不久,金属雕领域“传统锡工艺品自动化生产项目”“年产400件雕塑、5000件工艺品技改项目”入围省级历史经典产业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名单。

金华中药产业基础扎实,已初步具备中药种植、研发、提取、深加工、医药中间体及制剂生产等全流程产业链条。202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9万亩,居全省第三;产量4.46万吨,产值35.0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如何更上一层楼?金华提出“强创新,促合作”,路径是优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根据《金华市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对中药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最高奖励分别提升至4600万元和1250万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最高奖励500万元,扶持力度全省领先。

今年,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界最高荣誉奖——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这是金华中医药领域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的中国产学研界最高荣誉。该项目聚焦中医药免疫调节药物去壁灵芝孢子粉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攻克了中药活性成分筛选、药效解析、标准化制定等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短评】:当前,金华高度重视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在传承、破圈、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要正视产业规模整体偏小、集中展示平台缺失、跨界融合爆品不多、创新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历史经典产业要历久弥新,必须在传承和创新中做好转化,通过运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打造新模式赋能产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