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颗粒归仓”刻入滚烫大地
记者 卢奕仿
7月14日上午10时,金华开发区罗埠镇花园小妹家庭农场,天空澄澈无云,骄阳似火,将整片稻田炙烤得如滚烫的金色海洋,饱满的谷穗低着头。一群特殊的“农夫”躬身于热浪之中,头戴草帽,脚踩雨靴,有的脖子上还搭着湿毛巾。他们并非收割者,而是市、区两级农业技术专家,粮食丰收最精确的丈量人。
测产组的领队、市农业技术推广与种子管理中心干部徐晶晶蹲下身子,就近折了一把谷穗。只见她熟练地揉搓,稻谷便脱粒落在手心。她掂了掂重量,满脸喜悦:“籽粒饱满得很,今年亩产预计可观。”话音刚落,收割机下田。轰鸣声中,金色稻浪被迅速卷起,短短十几分钟,收割机的谷仓就装满了稻谷。
第一块田机收结束,测产组的两名组员拿着卷尺下田,丈量收割田块的宽度。“18.3米!”“18.4米!”“18.8米!”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郑顺方的声音穿透现场的嘈杂。徐晶晶守在田边,手中的笔在记录本上飞速移动,汗水沿着下巴滴落,洇湿了纸页边缘。“只有精确丈量,才能得到准确数据。”徐晶晶说,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三块田,严格实割测产。
一旁,种粮大户和农场工人正协力将金灿灿的稻谷灌入编织袋。为确保收割机谷仓内的稻谷全部入袋,郑顺方利落地攀上高大的收割机,用力拉开滚烫的仓门仔细检查:“好了,下一块田。”
与此同时,机收减损监测组的3位专家正以近乎考古的姿态俯身于滚烫的稻茬间。他们在收割机碾过的土地上随机圈出2平方米的监测面积,如同寻找遗落的珍宝,仔细翻检每一颗散落的谷粒,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角滑落。
“老唐,你这火眼金睛也找不着漏网之鱼?”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农机化发展科科长洪一前抹着汗打趣道。“这片真干净,一颗都没掉!”副科长唐伟回应,声音沙哑略显疲惫。“我这里只找到一颗……”年轻干部小叶将一颗谷粒小心翼翼地放入取样袋。3个壮硕的身影在烈日下蜷缩成剪影,将“颗粒归仓”刻入滚烫大地。
当最后一份样本称重完毕,水分含量测定数据定格,时针已悄然指向下午1时。持续3个多小时的烈日炙烤,每个人的衣衫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紧贴在背上。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自7月14日至18日,这样汗水浸透的精准丈量,在全市20家种粮大户的早稻田里持续进行。
郑顺方收起沾满泥的卷尺,指向远处说:“明天蒋堂镇的稻子,测起来怕是更‘烫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