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非遗手工作品让艺术活起来
我市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融通实践模式
记者 叶骏 文/摄
“一版山茶春”帆布包用金华山茶花纹样,通过传统木刻版画中阴刻与阳刻的虚实相生技法,构建出层次分明的黑白灰韵律;簪花艺术与衍纸工艺融合,通过“卷纸塑形”模拟花瓣的柔美曲线,以“层叠拼贴”再现簪花立体结构;宋制竹编礼服展现东阳竹编技艺,头冠三翅六花,上衣以六角镂空编呈现清雅风骨,裙摆为百迭裙形制,以人字纹编织……
7月18日,金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非遗类手工作品展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37件精选作品分为4个单元:锦绣芳华、邀灯成影、花样拾趣、匠作薪传,包含竹编、剪纸、陶艺、簪花、花灯、风筝、宫灯、烧箔等诸多非遗,有的还融入不少当代科技元素。
本次展览由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市科技馆协办,将持续到9月。展览贴合非遗活态传承的主旨,让非遗成为生产劳动类技艺的动态课堂。非遗不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活着的传奇。
记者看到,锦绣芳华展区将剪纸与竹编艺术跨界融合,这里展示的是老师们亲手制作的作品。现场两条悬于空中的竹编红鲤非常显眼,这个名为《荷鲤承光》的作品由市李渔小学老师杨珺设计制作。她以竹编透光性呈现鳞隙流光,内置可控灯串适配现代场景;借竹材天然肌理与鱼形祥瑞符号,让非遗技艺在灯火摇曳中更显光彩。杨珺说,体验课程以竹编鱼灯制作为载体,深度契合劳动教育“传承技艺、淬炼匠心、知行合一”的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剖篾、编织等工序,系统掌握非遗竹编六角孔编、螺旋盘扎等核心技法,理解竹材特性与工具使用逻辑;在鱼灯骨架榫卯咬合、透光鳞片梯度编织等环节中,培养空间思维与精细化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为提升教师劳动实践及实操动手能力,让教师对传统工艺劳动教育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形成扎实的劳动技能,今年5月,市教育局组织我市教师开展非遗类手工现场制作展示活动,近百名教师参与。
家庭劳动日常化、学校劳动规范化、社会劳动多样化。历经劳动课程非独立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强化落实之后,自2018年开始,市教研中心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创新,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全员、全域、全要素具有辨识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金华模式。
清单内驱,拓宽家庭实践空间。以居家劳动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指导家长依据孩子年龄,安排整理内务、烹饪、绿植养护等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家长引导、孩子实践、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劳动教育在家庭扎根。
五育融通,构建学校创新矩阵。我市各地各校采用“一课一周一单”基地管理模式,推进系列“劳动+”成果活动。劳动课已100%纳入课表,超65%的学校开展“劳动四最”主题劳动周活动。全市已培育51所市级、6所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近三年,我市举办了2次劳动教育推进会,2次劳动名师送教活动,6个典型案例在微信公众号“劳动在浙”发表并获省教育大会肯定点评,教学活动评审中新增2次非遗劳动师生技能展示。省教研室赴东阳和义乌开展劳动调研。义乌、兰溪教研机构参与省劳动教材编写,浦江参与劳动评价指南编写。目前,我市入选省级劳动教育资源50余项,获奖案例30余个。
协同聚能,打造社会共生生态。各县(市、区)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特色项目,如上山文化(浦江)、五金文化(永康)、国际商贸(义乌)等,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市教研中心开发省级优质课后服务劳动课程——《“ShouYi”劳动教育项目》,联合高校、企业等开发分学段课程,实现内容阶梯衔接。2024年启动“双新”实践劳动周,探索吸纳新质生产力。我市现有省级劳动基地16个、市级劳动基地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