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英士大学在金华|弦歌不辍播迁路③

吃毛笋嚼菜根 营救美国飞行员 英士大学在司前的烽火记忆

英士大学司前总部办公大楼旧址

泰顺国立英士大学各院科分布图

失事飞机残骸

记者 许健楠/文 张辉/摄

上一期讲到英士大学师生从丽水踏上“迁校之路”,在云和县小顺村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逐渐蔓延的战火,让撤至小顺的英士大学课堂依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据云和县当地史料记载,1942年8月,日军在云和县城上空投弹,两天共投弹200多枚,其中多数为细菌弹,1943年至1944年,鼠疫在当地流行开来,全县因鼠疫死亡的估计有300多人。鼠疫的流行给英士大学师生的心里蒙上了阴影,云和县城和小顺也成了不安全的地方。1944年8月,丽温战役爆发,丽水沦陷。形势越来越严峻,英士大学小顺部分不得不搬迁到泰顺。

“上世纪40年代,从小顺出发去泰顺,一路上基本都是翻山越岭,走古道,有100多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行。”云和县文化馆原馆长徐景舟说,另有一条水路也可到达司前,但由于日军进攻永嘉,水路不通。这样,小顺至司前,唯一能走的,就是一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官道——云景泰县道。

这次迁校行动,开始于1944年8月底,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率领小顺及云和办事处师生(行政、财政、会计三个专修科跟随所属省政府厅处另地转移),沿着云景古道、景泰古道,于9月中旬到达泰顺司前、里光,与先期抵达泰顺的农学院和医学院会合,并将法学院、艺术专修科、合作专修科和农、医二院一年级设在里光村,农、医二院二年级及以上仍设在司前村。从英士大学独立出去的北洋工学院则在百丈办学。

菜根有余甘 敝絮有余温

司前村位于泰顺北部,为畲族主要聚居地,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徐奭的故乡。司前村群山环抱,三面都是高山,东面有水道与百丈、瑞安一带相通,有古道北通景宁,东连百丈口,南至泰顺县城,是泰顺较早开发的地方之一,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货物的集散地,当地有很多名门望族、大户人家,村里不少大宅成为英士大学师生读书的好去处,比如村里的夏氏老宅(现已拆)就是医学院院址,它曾是泰顺有名的大宅院,仅一处宅院就容纳了医学院全部高年级学生。

英士大学的行政总部设在司前村东村碉楼,碉楼又名德秀楼。这栋楼就是英士大学司前总部办公大楼旧址。德秀楼所在的陶宅,如今已是国立英士大学陈列馆。时光荏苒,黑瓦青砖,依稀可溯昔日之风貌。建于2017年的陈列馆,通过大量历史实物和资料,还原了英大的峥嵘岁月。

可以说,德秀楼是英士大学保存最完好的老建筑之一。沧海桑田,这栋白墙黛瓦的传统建筑静静矗立,威严、庄重。

这是一栋木制建筑,每层都有多个房间,一楼是老师的办公室,推开办公室斑驳的木门,里面布置十分简单,一桌一椅,少量的办公用品。爬上楼梯,二楼是老师们的办公区域,过去,中间区域有一张长桌,老师们就在长桌上办公。三楼则是校长办公室及校长的住宿房间,杜佐周曾在他办公室门口写下一副对联:“背靠鳌岭千载秀 面对龟山万年青。”

时至今日,依然能感受到司前是一个清净之地,是学习的好地方。当年,地处深山的英士大学,隐蔽办学,敌人飞机找不到,师生们不需要躲避空袭,学生们可以安心求学。

英士大学师生在司前村的日子比较艰苦。校长杜佐周曾写下《国立英士大学校歌》,歌词中写道:“菜根有余甘,敝絮有余温。困而学之,毋负吾先民。”英士大学师生的艰苦卓绝,可见一斑。

学生们生活虽然清苦,但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校风也非常好。有人说,好校风来自好校长,1943年,杜佐周出任英士大学校长后,致力于提高办学水平。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学校搬迁,颠沛流离,十分艰苦。“英士大学在抗战中成立,亦可说是在炮火中诞生的,人事贫乏,设备空虚;又地处前方,常受战事影响而播迁。校局艰难,可谓达于极点。艰难困苦,使人得到磨炼的机会,对于人格、学问都有裨益。”

据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蒋风回忆,在泰顺求学,整整一年就是吃三样菜,春天吃毛笋,早餐是盐巴煮毛笋,中餐是毛笋,晚餐还是毛笋,连油花也见不到一两朵。吃到夏天,毛笋都已长成嫩竹,啃不动了,就换成番薯丝,三餐清一色一个样,吃到秋天芥菜上市,一日三餐吃芥菜,一变也不变。吃到后来,双眼近视不断加深,且缺乏营养患了夜盲症,太阳快下山时分,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见了。住处只有桐油灯,灯芯一点就结皮,只好左手不停拨灯草,右手一页页翻书。

英士大学在司前,为当地人做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感念至今。

87岁的陶育乐对于英士大学还依稀有点印象。她生于1938年,英士大学来村里时,她大概四五岁光景。陈列馆所在的房子是陶家的祖宅,司前的回澜桥是由先辈陶化龙祖孙四代在清代兴建的。

“我爸妈都认识杜佐周校长,还有一个姓蒋的先生,戴着一副眼镜。我爸爸曾是司前小学校长,我妈妈跟英士大学老师们的家属经常来往,我记得有的师母穿着旗袍,以前还有书信交往。”据陶育乐回忆,当时英士大学医学院在司前村还办过医务室。“司前村乃至邻村村民患病,都会找过来看病,医学院师生还经常抢救脑膜炎患者,我姐姐也患了脑膜炎,他们尽力抢救了,但姐姐体质太差,没有救回来。”

英大师生营救美国飞行员

已故的历史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导师龚剑锋曾说,英士大学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特点:“当时,由于战火侵袭,中国东部的大学大部分都已西迁,比如浙大辗转四次西迁,行程2600公里,被称为‘文军长征’。别的大学颠沛流离,英士大学虽数次搬迁,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浙江,一直坚持在抗战烽火的前哨办学,让大量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有书可读。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增强了国人抗战的信心,很能体现英士大学的气节和风骨。”

在抗战时期,英士大学师生参与了一次美国飞行员的营救行动。据史料记载,1944年4月4日临近中午时分,两架美国轰炸机在执行任务后返回途中,其中一架由美国飞行员奎因隶驾驶的轰炸机被日军机枪击中油箱,飞临泰顺一带时燃料不足,不得不弃机跳伞。飞机坠落在司前乡左溪峡谷一个叫芭蕉湾的小山上,奎因隶打开降落伞飘落到高塔村的山坡上。

巨大的爆炸声引来几百名村民前来围观。不明情况的奎因隶一手持枪,一手拿着布条,上面写着中文“我是中国朋友,我需要帮助”,却没人敢接近。闻讯赶来的英士大学师生壮着胆子跟他交谈。这才知道是一名需要帮助的美国飞行员,两名大学生搀扶着受伤的奎因隶,将他送到英士大学行政楼,也就是德秀楼。

对于美国飞行员,陶育乐也还有些印象。她说,奎因隶在德秀楼二楼养伤,“当年,我哥抱着我,就在窗口往里看飞行员,那是一个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外国人,他就坐在桌子旁边”。

据当年毕业留校的游修龄先生回忆,奎因隶跳伞时随身带着一个背包,里面有很多救生用品,还有干粮、针线包、小刀等。他随身带着一张军用地图,用丝绸做的,十分轻薄。用手一揉,只有乒乓球那么大,摊开来就有一张方桌子大,正反两面都有地图。奎因隶被安置在司前村陶宅养伤,杜佐周和老师们每天都来看他,和他聊天。一个人的时候,他就静静地看书。

泰顺县政府接到报告后,第二天上午就派员赶到司前村。当天下午,学校和政府在英士大学的一个庭院中为奎因隶举行欢迎会,与会者400人左右,台上还贴了横幅,大意是欢迎同盟军为中国抗日最后胜利而努力。会上,奎因隶腼腆地发表讲话,杜佐周在一旁翻译。奎因隶说,幸亏在这里有一所大学,要不然他就没命了,他感谢英士大学。4月8日,驻扎在文成的国民党驻军派遣7名士兵来英士大学,把奎因隶接走了。半个月后,飞机的主要残骸也被运往云和。“过去,英士大学上下课的铃声,就是敲一块飞机残片发出来的声音。”陶育乐回忆。

在英士大学陈列馆,陈列着一块编号为73-22034的飞机残片。这是一年后当地居民蓝必苗在事发地山脚发现的。这块残片,便是中美联合抗战、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英士大学师生参与抗战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