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光村的读书声
记者 章果果/文 张辉/摄
7月,司前镇里光村的荷花到了盛开的时节。
绿浪翻涌,芙蕖映日,不知道当年的英士大学学生们有没有欣赏过如此美景,有没有在荷风里散步聊天,畅想未来?
里光是个古老的村庄,里光,原名“李庄”,因唐末李姓迁居于此而得名。明清时代,随着林、罗、陈三姓迁入而改名“里庄”,又因“庄”与“光”谐音而改为今名。清代里光村发展了土纸制造业,有多家造纸坊。村民多以挑担获取经济收入。
1942年,一群大学生的到来,给这个宁静古朴的村庄增添了几许生机。他们是英士大学工学院学生。1943年,东南联大法学院并入英士大学,8月迁到里光村。工学院迁出至百丈东岸村。1944年9月,英士大学在小顺办学的部分也迁至泰顺。此时,在里光上学的有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一年级,艺术专修科、合作专修科学生。一个只有不到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接纳了师生差不多四五百人。
好在里光村多大宅院。教室主要借用罗、林、陈三姓祠堂和马仙宫。村民们主动让出最好的房子给教师居住,也尽量将闲置的房间腾空,给学生当宿舍。
今年102岁的罗祖发,是英大里光办学往事的见证者。第一批大学生到来时,他19岁。他家也接纳了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房子如今已久经风雨,地上布满青苔,木板嘎吱作响。曾经,二楼中堂挤挤挨挨住了36个学生。艰苦的生活里,读书声从未断绝。冬天大雪没过门前台阶,学生们也是天一亮就起来读英文。罗祖发家二楼的板壁上,还留着几行字,依稀可辨是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里光远近皆山,风景秀丽,村边有清澈溪流,学生们在溪上筑了坝,就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庙宇旁的空地被改造为操场,成了师生打球的场所。读书、写字、画画……在这美丽的村庄,英士大学的学生们度过了一段平静时光。
里光生活,也给金华画家施明德留下深刻印象。他曾以深情之笔,回忆那段岁月:
1944年夏天,我也考入这个学校,学校已迁到泰顺深山中的里光。山中生活十分艰苦,冬天穿的是发来的救济棉衣,吃的是发霉的糙米饭,照明用的是桐油灯、煤油灯。但大家志趣相同,共同语言多,非常投契。后来回忆这段生活都津津乐道,其味无穷。如望(杜如望,编者注)不但学画,还学作诗。一天黄昏,山雾四合,山村暮色苍茫,高山上角麂哀鸣,如望作了一首诗:《黄昏怪兽向人啼》,我至今不忘。住的小院门口有副对联:“一帘花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有个同学叫卢琴画,也是很有趣味又幽默的,有一次对我说“一帘花雨卢琴画,四壁云山如望诗”,引得大家满堂哄笑。
抗战时很难买到宣纸,只有泰顺产的竹制土纸,可我们连这土纸也买不起。朱恒、杜如望、卢琴画每天早起把桌子擦干净,用笔蘸了水在桌子上练习画兰、竹及其他,画好用抹布擦了又画,那种认真神态,至今尤深印脑中。
后记:由于地处偏僻,英士大学在泰顺三年,度过了比较稳定的一段时期,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11月,英士大学奉令迁移至永嘉(今温州城区),工学院在来福门、清明桥一带复课,法学院在温州中山公园园林管理处及公园走廊复课,农学院在西郊玉环殿复课。
1946年春,英士大学接教育部命令,学校移址金华,并将金华作为永久性校址。因为学校处于动荡之中,迁移工作一拖再拖,当年暑假期间才迁移完毕。
下一站,我们将回到金华,开启英士大学在金华的办学史。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宣传委员陶津菱为本文撰写提供了诸多帮助,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