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百丈口的 北洋工学院

站在高处最右一人为陈荩民(资料图)

记者 章果果

1943年,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北洋工学院。

距离司前10公里远的地方,一个叫百丈(又称百丈口)的古镇,就是北洋工学院曾经的办学地。百丈位于泰顺县东北部,飞云江上游司前、洪口两条溪流汇合处,是泰顺本地货物外运的中转站,也是外地货物的批发和销售中心,有“六县码头”之誉。

“抗战时期,百丈是三省六县物资吞吐地,木划船多达300艘,有‘小上海’之称。街上人走来走去都要擦肩而过。”说起往事,本地人还有些许自豪。

在百丈街上开杂货店的严昌春,听闻我们是来寻访北洋工学院旧址的,当即表示带我们去。他联系了一艘船,因为寻访旧址,需乘船前往。

坐几分钟船就看到一座山坡,小道蜿蜒而上,可见一片废弃校舍。断壁残垣,野草丛生。这块山地,是严昌春的父亲严其仁(又叫严其银)捐给北洋工学院建校舍的。具体多少亩严昌春也说不清,只知道是种茶油树的山,可产300斤茶油。北洋工学院搬走后,又成了百丈小学校舍。如今废弃的校舍,那些红砖建筑,应是百丈小学后建的。北洋工学院的遗迹,只剩下一道残垣。

“学校位于与百丈口镇隔河(山溪)相望的山坡上,中间有一座用竹子和木桩搭起来的人行便桥。”徐杰然、吴恒安《回忆泰顺北洋工学院》一文中的描述,与眼前地理位置恰为相似。“教室是土墙、木架、草顶盖的简陋土房,教室地面是天然土地,虽有窗框,但无玻璃,雨天如遇斜风,教室里就水流遍地,泥泞难以下脚。”文中继续写道。求学条件艰苦,生活条件亦然。粗瓷小碟中倒点豆油,加上一根灯芯,就是学生们晚上自习时的照明光源。宿舍是装稻谷用的大谷仓,“我记得我就和另外七八个同学在一个大谷仓的通铺上睡了两年”。

抗战时期,大家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都很努力。土木工程系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本校曾受过炮火之洗礼,迁移至穷乡僻壤之泰顺,因此学生多养成刻苦耐劳之习惯。本系学生尤能爱惜光阴,孜孜不倦,对于各种实习兴趣尤浓……”

值得一提的还有北洋工学院院长陈荩民。陈荩民原名陈宏勋,天台人。他是五四运动先驱,翻墙进入曹汝霖住宅,打开大门使学生队伍入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随后,包括陈荩民在内的32人,因未能及时撤离,被反动军警逮捕、关押,后经营救被保释出狱。一张北京各界人士热烈欢迎被捕学生获释的照片被载入史册,照片中,陈荩民被高高举起,接受欢呼。

陈荩民从法国留学归来后,决心教育救国。1939年,陈荩民应聘到英士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北洋工学院独立后,陈荩民任院长。在百丈,陈荩民可谓筚路蓝缕。建校舍时,他亲自联系材料和施工力量,每交涉一事,便需往返数百里,历时许多天,全靠双脚爬山越岭……

如今的百丈镇是新建的。老的百丈镇,因为珊溪水库建设,已在本世纪初沉睡水底。历史却并没有与房屋瓦舍一起沉入水底,总有人在不时打捞记忆。80多年后,北洋工学院的故事仍在百丈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