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挖掘铸魂 创新转化赋能
永康探索以“名”兴村发展路径
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扫码看村史、查民宿,这数字门牌太方便了。”昨日,永康市前仓镇大陈村村民陈志超道出永康“地名+数字化”的成效。
据了解,永康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通过规范管理夯基、文化挖掘铸魂、创新转化赋能,让一个个地名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活资源”,走出一条以“名”兴村发展路径。
近年来,永康着力构建“部门联动+专家把关”的地名管理体系:调整地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规划、住建等多部门协商机制,组建地名专家库,2024年以来完成58个地名命名,其中47%为乡村地名。“锦绣风荷”“紫棠路”等新地名既贴合地貌,又彰显乡土味。
在精准管理基础上,该市更注重守护历史记忆。通过翻阅古籍、走访老人,挖掘复活“南浦春烟”“山川春晓”等30余个古地名,其中“山川春晓”在原址公园复名并立碑讲述“晨雾绕山”的传说;同步推进不规范地名整治,如将未使用标准地名的“巴黎商街”指示牌更正为标准地名“溪中东路”,目前已完成16个整改案例。此外,该市梳理街路巷信息2200多条,清退失效门牌2913个,让地名信息既规范又鲜活。
专业团队深入挖掘,让故事更有厚度。芝英、象珠两镇分别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耗时3年考证出“思文公祠”“进士坊”等20余个古镇地名渊源;该市已编写地名故事189个,出版《永康地名慈孝文化》《永康旧城风物》等9册书籍,其中“孝感巷”孝亲故事入选中小学德育教材,让地名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教材”。
截至目前,该市31万条地名数据入库,4.8万块数字门牌串联起地域概况、文旅资源等信息,形成服务“一张图”,让地名成为便民“智能向导”。
前仓镇大陈村依托“舜帝躬耕”传说,打造“舜芋”“舜米”等农产品,“舜芋”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年产值超千万元;大司巷街区的20多幢古建筑复活老地名,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方岩镇岩下老街挖掘“红军粮仓”等红色地名,打造的游览线年接待团队600多批次。
东城街道兰街村的“国家地理大全展示区”别出心裁,3.2万平方米农田用农作物勾勒长征路线、“一带一路”地图,已接待青少年3000余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