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链串村激活共富密码
义乌大李祖片区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本报消息(记者 王志坚)近日,在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义乌市打造大李祖片区组团”案例入选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案例,成为金华市唯一入选案例。这一成果展现了义乌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红链串村
党建拧成“一股绳”
“以前各村‘关起门来过日子’,现在通过党建联建,资源像串糖葫芦似的连起来。”义乌市后宅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义乌创新构建“7+9+9”党建联建机制,将7家重点单位、9个行政村、9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建立政策联议、项目联推、问题联办三大闭环,累计破解土地流转难、项目落地慢等问题18个。
李祖村作为“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先后接收周边村26名青年委员跟班实训。稠岩村青年委员朱海斌学成回村后,带领村民用集装箱打造“共富市集”,44家小吃摊位、文创摊位年增收超20万元,成了网红打卡点。
片区摒弃“千村一面”,为各村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李祖村主打“乡创IP”,方塘村深挖“古韵文化”,岭脚村依托山水发展生态旅游……9个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通过系统编制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实施81个共富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超2亿元。
产业造血
乡村成为创业场
走进大李祖片区,文创园里青年创客敲击键盘的声响与田间地头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里曾是青年外流的“空心村”,如今成为返乡创业的热土。
片区引入杭州某文创团队,建立“流量筛选—精准孵化—品牌培育”全链条机制。90后创客李媛的“植物染工坊”从家庭作坊升级为非遗体验基地,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这里提供免费场地、政策对接,比城里创业还省心。”她说。
活动引流聚人气。“周末来李祖,打卡‘村晚’、听音乐会、逛NPC巡游,很有趣。”在杭州工作的陈女士已是第三回带朋友来玩。2024年,片区举办特色活动60余场,吸引游客150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单日客流突破2万人次,村民自制的梨膏糖、手工面被抢购一空。
品牌突围闯市场。片区注册“共富礼想”区域公用品牌,将9个村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统一包装销售。方塘村的竹编灯笼、岭脚村的蜂蜜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各地,2024年销售额超2500万元。“有礼的祖儿”文创礼盒登上外交部蓝厅,成为展示中国乡村的“文化使者”。
利益共享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以前是各家自扫门前雪,现在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傅宅村村民傅大爷的话道出片区变化。通过构建“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村民端上产业碗,吃上“共富饭”。
9个村联合成立“大李祖”强村公司,统筹运营物业管理、乡村旅游等项目。在梨工坊创意园区,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30%收益,2024年分红超50万元,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能领到“共富养老金”。
“沙漠的染坊”主理人楼沙漠霜与周边村签订绣娘合作协议,30余名留守妇女经过培训成为绣娘,每月增收三四千元。“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比打零工强多了。”李大姐笑着说。
李祖村“豌豆花乡厨”餐厅里,12户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2024年营收突破220万元,每户分红1.6万元。片区还推出“市集大走亲”活动,周边乡镇的土鸡蛋、山茶油等农产品搭上共富快车,带动超千名农民增收。
“李祖大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专家评价。通过党建联建破壁垒、产业联动强筋骨、利益联结聚人心,义乌走出一条“强村带弱村、先富帮后富”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