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申请 多跨协同 全程网办
我市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
本报消息(记者 杜晓萍)日前,在“信用助企万里行”磐安站活动中,一家塑料管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卢女士前来求助。该公司2022年、2023年各受到一次行政处罚,涉及消防、行政执法部门,影响公司参加评奖评先等。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卢女士登录“信用中国”提交材料,现场通过初审,接下来等待省级复审、国家终审,7个工作日内即可修复信用。
今年,金华市县联动开展“信用助企万里行”活动,发改、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税务、法院和银行等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进园区,现场帮助企业解决信用难题,推动信用政策惠企、信用服务便企、信用融资助企。同时,我市组建信用修复专员联络矩阵,及时响应企业信用修复需求,实现一次申请、多跨协同、全程网办,办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市级审查时间由规定的48小时缩减到24小时。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完善制度规范,加强数字赋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信用修复8514条。
目前,省、市、县三级公共信用数据已实现互联互通,信用修复结果实现共享互认。市信用平台归集了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五类主体信用信息13.06亿条,与“金阳光”资金奖补平台等38个业务系统嵌入式对接,为各地各部门在评奖评先、人员录用等方面提供43.1万次核查服务,构建联合奖惩大格局。
我市不断优化信用修复服务,让失信可修复、诚信多受益成为共识。线上,我市6月30日在全省率先发布信用信息修复操作指南,涉及行政处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和经营异常名录等信息修复,各修复对象所需的修复要求、步骤、材料及审核时限、相关部门联系电话等一目了然。线下,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信用服务窗口,提供信用体检和查询服务,强化企业信用意识,2024年以来协助核查企业信用3.7万家次。
各相关部门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协同构建信用修复“生态圈”。执法部门推行“三书同达”机制,向处罚对象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时发放企业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指导意见书,让企业了解认定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也帮助企业剖析问题根源,实现企业“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的全链条闭环监管。
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实施民事执行“输氧玻璃罩”机制,上线“执行助企纾困智治应用”,构建府院联审、履行监管、风险预警、纾困终结四大子场景,甄别出诚信且有潜在偿债能力的企业,数字赋能企业债务纠纷解决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上半年,金华两级法院已帮助112家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和解纾困。
市市场监管局开发区分局在宁波银行金华分行设立全市首家政银合作“信用修复服务站”,无缝对接市场监管信用信息与银行金融评估体系,为完成信用修复的企业畅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