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石井造器 泥瓦匠心

——看武义这家工具企业如何成为铺贴领域头部企业

记者 孙媛媛 巩长青/文 韩东儒/摄

这是一家剑走偏锋的企业。

明明是一家生产工具的企业,却营造出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其他企业热衷于邀请明星代言,他们却别出心裁地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泥瓦匠担任代言人。出口产品选择代工模式本就更为便捷,他们却坚持在全球百余个国家注册自有品牌。

这个品牌叫作“石井”,这家企业叫作浙江石井工具有限公司,位于武义县桐琴镇。公司生产的工具较为小众,聚焦泥瓦匠作业时所需的全系列产品,装修房子的泥瓦匠大多使用过石井的产品。石井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铺贴领域的头部企业,是铺贴工具行业标准制定者。

做泥瓦匠手中最趁手的工具

乳白色的墙面、地面,一尘不染;错落有致的绿植、花卉,曲径通幽。整洁清新的办公环境,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制造企业。

洁净的墙面上,一行大字尤为显眼:做泥瓦匠手中最趁手的工具。“这是我们公司的使命。”公司副总经理黄平介绍,“我们研发产品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解决泥瓦匠的痛点,让他们在优质工具的辅助下,工作更便捷、更愉悦。”

贴大板是令不少泥瓦匠感到棘手的事情。一块宽1.6米、长3.2米的大块瓷砖,在抹上胶泥后重量能超过170公斤。对泥瓦匠而言,大板不仅拿放困难,而且很难贴得平整。

为解决这一难题,石井研发了吸盘工具。一名泥瓦匠凭借两个吸盘就能轻松吸起大板并完成铺贴。经过6次产品迭代,最新一代吸盘不仅具备数显功能,还能自动补气,最高可产生260公斤的垂直拉力,为贴砖提供了极大便利。

石井始终关注泥瓦匠的实际需求,即便是再细微的细节也绝不忽视。黄平表示:“过去,泥瓦匠在贴砖找平面时没有专用的等高尺,他们通常会剪一段废弃的卷尺,然后粘在塑料瓶上凑合使用。”石井留意到了这一情况,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研发出一款简便实用的等高尺,售价仅约10元,一经推出便广受泥瓦匠们的欢迎。

在石井的产品展示间里,有一个用瓷砖做成的足球,小巧精致。黄平介绍,做这个足球仅需石井生产的两款工具,手推刀和倒角器。以前切割瓷砖,得先用尺量好线条,再用划刀切割,最后手工掰开。石井研发的这款手推刀结合了量尺和划刀的双重功能,可直接进行切割,轻便又好用。切好的瓷砖再使用倒角器就能切出想要的角度,两块瓷砖按角度拼接起来严丝合缝,省去了美缝的工序。

石井所研发、生产的工具涉及铺贴行业中测量、搬运、切割、平铺等四大类,目前已有60多个产品,可一站式满足瓦匠的作业需求。

让更多泥瓦匠成为艺术家

石井所研发的泥瓦匠全系列产品,其实是从一款推刀开始的。

由于装修会产生噪音,很多地方规定周末不许装修。早在2011年,石井董事长徐敏就为此研发了一款静音的手动瓷砖切割机(行业俗称推刀),成为石井的首个产品并深受市场欢迎。

将品牌取名为“石井”,也与这款推刀有关。徐敏说,企业做的产品与石材有关,所以第一个字取“石”。公司做的首个产品是切割机,擅长横切竖切,形似“井”字。“井”又是水的源泉,代表着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求索精神。

在石井的产品展示间,落地玻璃窗前悬挂着多幅人物肖像照。照片上的人物身处装修工地,穿着朴素,卷着衣袖、裤脚,他们都是各地的泥瓦匠。前不久,经自主报名和公司筛选,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泥瓦匠到石井参观学习、实地操作,评选出“瓦匠之星”。

“去年,公司打造‘瓦匠驿站’小程序数字平台,旨在给全国各地的瓦匠师傅提供一个行业交流、学习提升、社交分享的平台。”徐敏说,目前瓦匠行业青黄不接,企业为此开设贴砖等课程,进行实操培训,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一起优化提升瓦匠行业。

瓦匠是公司的最终用户,徐敏始终觉得,公司能向好发展,得益于瓦匠师傅的馈赠,“我们希望能真正赋能这群人,带着敬畏心研发更好的产品、打造更好的平台,去服务好我们的用户”。

一年来,通过直播瓦匠贴砖、宣传铺贴工艺、路演地推、免费售后等方式,“瓦匠驿站”小程序数字平台已积累近10万粉丝。全国各地的瓦匠通过这个平台分享作品、评定级别、提升技能,与石井的黏性也越来越强。

“我的工作就是创造经典”“用心打造每一个角落”“慢工出细活”……肖像照上,瓦匠师傅表达的心声朴素而美好,石井的企业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让更多瓦匠成为业主心中的艺术家。

剑指全球市场

公司新大楼去年10月落成,装修时瓦工所用到的工具都是由石井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楼地面是大板通铺,有少数地砖出现裂纹。“我们暂时不会换掉这些瓷砖,我们需要直面问题。这些裂开的瓷砖就是在提醒我们,贴砖是个技术活,铺贴时沉降、拉力等细节还需仔细考虑。”徐敏说,这些有裂纹的瓷砖也在进一步敦促企业要生产出更优质的铺贴工具。

7年前,当徐敏首次提出“铺贴工具”这一概念时,市场上尚未出现这样的称呼。那时,国内几乎没有专注于为瓦匠提供全系列工具的企业,能够切实为瓦匠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近年来,通过设立产品研发与设计中心、打造高端铺贴工具数字化工厂,以及紧密对接高校资源引进专业人才等举措,“铺贴工具找石井”正逐渐成为现实。

目前,公司已拥有200多件有效自主专利,并参与制定铺贴工具行业标准,制定了“电动吸盘”团体标准、“机械安全火灾预防与防护”国家标准、建材行业《镶贴工》职业技能标准、陶瓷岩板应用技术规程等,成为铺贴工具行业标杆。

当下,石井正稳步推进海外市场布局,其产品已远销至东南亚、欧洲、南美等地区。在外贸订单里,至少60%的产品是以“石井”品牌出口到海外的。徐敏表示,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将石井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我们无畏挑战。”徐敏说道,目前在国际上,专门从事铺贴工具全品类业务的企业尚属空白,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发展就不成问题。

石井,这家看似剑走偏锋的企业,已深耕本土,立足全国,剑指全球。

记者手记

用匠心温暖一个小众群体

到访浙江石井工具有限公司前,从未想过装修时默默铺贴瓷砖的瓦匠师傅,是一个庞大的小众群体。

一踏入公司展示中心,黑白色调的照片墙便即刻锁住目光,这里展示了瓦匠师傅在工地施工的日常:蹲在地上校准瓷砖、弯腰测量缝隙、手持工具专注切割……这些被定格的瞬间,诉说着这个群体的辛劳与坚守。

转身走进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切割设备、找平仪器正陆续下线,它们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工地,成为丈量精度、雕琢细节的 “利器”。

石井的品牌LOGO由16片马赛克瓷砖拼接成“井”字图案,既是瓷砖造型,也藏着企业的初心:瓦匠群体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为瓦匠群体解决工作上的痛点。

这已不仅是工具的迭代,更是对工匠的无声致敬——当一个好用的吸盘能减轻手腕劳损,当一台精准的水平仪能避免返工损耗,工具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器物,成了匠人身体与技艺的温暖延伸。

该公司不仅为瓦匠提供趁手的工具,还经常到工地现场直播。通过网络平台,老师傅分享瓷砖防裂技巧,年轻学徒展示首日完工成果,评论区里满是同行的交流与点赞。

城市的天际线日新月异,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常常赞叹建筑之美,却容易遗忘那些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默默俯身的背影。石井的做法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大厦背后的匠人精神,应该让科技为劳动者插上双翼。

从首创“铺贴工具”概念,到60%的自主品牌产品远销海外;从开设公益培训课程,到让“让更多瓦匠成为业主心中的艺术家”的愿景落地,这家企业正成为传承老手艺的纽带。在瓦匠群体青黄不接的当下,石井用工具赋能让工作更轻松,用平台搭桥让手艺有传承,更让年轻人开始愿意接过泥瓦刀进入这个行当。

驱动王牌行业 高质量发展

助企剪影

电动工具产业是武义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已超140亿元,然而,该行业数字化水平大多处于1.0阶段,即数字化技术仅在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办公人事等单一业务环节应用。今年以来,武义县以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为契机,在电动工具行业进行试点,通过政策引导让相应企业向数字智能化2.0升级。

今年以来,石井工具已构建起“ERP+MES+WMS”的协同体系:ERP负责订单管理、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MES细化到工序排产,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仓库通过系统与生产端联动,实现物料流转全追踪。

如果说各种软件系统可以不断升级,如今质量检测也因数字化转型得到精准提升。过去石井水平尺监测,完全依靠人工肉眼识别精度,不良率达9%;现在引入视觉系统自动检测水平度、垂直度,不良率降至4%。数字化设备的质量检测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还降低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石井工具的数字化升级并非个例,博来工具在开展未来工厂试点建设过程中,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现已成熟应用视觉检测AI场景。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电路板,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识别,能快速准确检测出瑕疵和缺陷。与人工检测相比,该系统检测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产品良品率提升2.5个百分点,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强保障。

今年以来,武义县经商局已组织召开2场工作推进会、1场政策宣讲会,举办1期沙龙活动,通过邀请数字化改造领域专家授课、标杆企业服务人分享经验的方式,吸引60余家次企业参与。

为更好地助推企业智能化改造,减轻企业投入压力,武义县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两重”“两新”等项目,帮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今年已协助3家企业争取工业领域超长期国债资金2150万元,帮助4家企业争取浙江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专项资金702万元。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助力下,武义电动工具相关企业推行数字化系统、购置智能化设备的热情高涨。仅今年上半年,就已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55个、技术改造项目173个。